四川: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助推经济跨越发展

四川: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助推经济跨越发展

摘要: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呈现出增速高于全国、引领西部的可喜势头。但我省进一步充分开放合作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开放型经济规模较小,国际化水平不高,物流成本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涉外专业人才不足等。开放合作的眼界决定发展的境界,开放合作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速度。

打造更优“软硬”环境,提升开放合作吸引力。软环境是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的体现。要培育良好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同时,打造优质“硬”环境——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西部国际金融中心,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最大限度满足投融资主体需求。建设西部国际商贸中心,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购物、商贸、会展、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西部国际物流中心,打造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四位一体”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提高物流业的区域化和全球化程度,为充分开放合作提供坚实保障。

优化外贸结构层次,提升开放合作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技术、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的新优势,围绕加工贸易园区集聚发展、集优发展,突出“四川制造”,打造“四川品牌”,以差异化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细分研判,充分利用WTO和自由贸易区规则,建立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国际营销体系。发展服务贸易。坚持发展计算机服务、商业服务等优势服务贸易,推进旅游、中医等特色服务贸易,发展软件、会展等新兴服务贸易,突出“四川服务”特色。

培育高端产业,提升开放合作承载力。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油气化工、钒钛稀土等新兴产业,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建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产业园区,不断提升产业聚集能力。注重招大引强,坚持“招商选资”、“招商引智”,锁定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吸引来川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区域总部,充分发挥“引进来”的示范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推进四川“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建设。加强区域合作,按照“突出成都、携手重庆、联动周边、对接沿海、放眼国际”的思路,突出特色、差异竞争、优势互补,有序承接国际、国内产业二次转移,形成成都引领发展、市州城市多点多极错位发展格局,开创国际、国内开放合作新局面。

创新“走出去”模式路径,提升开放合作辐射力。以四川为中心,逐步对圈层进行“开放”,形成辐射力。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领域。引导企业在能源资源、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走出去”规模。要拓展国际合作方式。支持纺培育高端产业,提升开放合作承载力。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油气化工、钒钛稀土等新兴产业,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建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产业园区,不断提升产业聚集能力。注重招大引强,坚持“招商选资”、“招商引智”,锁定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吸引来川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区域总部,充分发挥“引进来”的示范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推进四川“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建设。加强区域合作,按照“突出成都、携手重庆、联动周边、对接沿海、放眼国际”的思路,突出特色、差异竞争、优势互补,有序承接国际、国内产业二次转移,形成成都引领发展、市州城市多点多极错位发展格局,开创国际、国内开放合作新局面。

创新“走出去”模式路径,提升开放合作辐射力。以四川为中心,逐步对圈层进行“开放”,形成辐射力。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领域。引导企业在能源资源、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走出去”规模。要拓展国际合作方式。支持纺织、家电等优势产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服务中心;推动企业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机遇”,通过投资并购、合作研发等方式,获取优质资产、先进技术、市场网络,提升“走出去”的档次。要培育本省“跨国企业”。以支持工程承包企业、规范劳务企业、培育投资企业为抓手,打造一批立足全球市场、熟悉国际规则的四川“跨国企业”,增强“走出去”的实力。

(作者系省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