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学认识新常态 主动适应有作为(2)

陕西:科学认识新常态 主动适应有作为(2)

摘要:宏观经济层次趋势性变化包括资源环境、经济风险、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三大方面。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正在逐步显性化,高杠杆和泡沫化风险并存。

适应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就是既要直面问题与挑战,也要抓住机遇,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发展要素和产业。

首先,要直面产业结构失衡这一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较低,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资源,工业总体上以资源类工业为主,缺少现代要素支撑。2013年,八大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6.9%,其中,能源化工、有色冶金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三个矿产资源类产业的增加值,又占到八大支柱产业的73.55%。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环境和资源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我国的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就是说,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资源的局面将无以为继,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如此一来,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也就变得刻不容缓。

第二,要直面和解决五大高成本的问题。一是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二是资金成本高的问题,融资难、融资贵是企业调结构难以逾越的障碍;三是土地成本高的问题,土地供给不足和价格过快上涨同时存在;四是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商业运行模式已受制于高物流成本;五是企业转型成本高的问题,企业转型意愿强,但看好的新行业门槛高,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政府干预等障碍较多,转型难度大。

第三,要抓住机遇,发现和培育新的发展要素与产业。“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我省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为此,我们要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努力把“资源红利”转变为“创新红利”,使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再者,我省的第三产业发展一直较慢,2013年的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水平11.2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我省的现代服务业还存在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且,发展服务业对保就业、稳物价的影响和意义都很深远。事实上,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的不断升级、制造业的不断转型,生产性和生活性的服务需求将日益释放,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将不断涌现,新产品、新的商业模式将迅速成长,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服务业可望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部分。就目前而言,我们要在寻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同时,重点支持交通物流、商贸批发、文化、旅游、通信、金融、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

 应对新常态

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常态下,政府不搞强刺激,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减税让利等途径,将资源配置的权限交给企业,由企业通过市场需求来调节生产,以不断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使经济实现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的转变。这期间,政府一方面要管好自己该管的,一方面要通过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等方式,来弥补“市场失灵”。目前而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2014年1月1日起,我省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工商登记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放宽住所登记等13项举措,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登记门槛、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相继出台了系列措施,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打破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如是种种举措,大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截至2014年11月底,我省新登记市场主体27.61万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72%,增速位于全国前列。未来,还需进一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消除阻碍市场发展的各种障碍,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科研要与生产结合,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率。我省高校与研究机构众多,过去很长时间以来,科研和生产脱节,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因此,亟需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科研与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各种创新。长期以来,由于欠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产品创新很容易被仿冒和剽窃,致使一些有创新能力和实力的企业,因为担心投入与收益不对等,令人遗憾地放弃了科研与创新。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真正把市场机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发挥出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作者单位:省社科学院经济所)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