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国际战略轮廓呈现(3)

201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国际战略轮廓呈现(3)

摘要:时届年末,马年中国外交大局落子收官。中国特色鲜明的大国外交暨国际战略登台亮相,可谓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尽显。世界外交舞台上,具有鲜明“中国创造”标记的外交和国际公共产品喷涌而出,中国外交更具章法,更有力量,更富于智慧,也更显魅力。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深刻地感受到,经过一年的精心耕耘,中国外交和国际战略的轮廓已清晰呈现。

这些战略构想和举措的提出与付诸实施,标志着中国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宏大的经济战略布局,也意味着中国将不再仅仅是国际经济体系及规则的参与者,而正在努力成为国际体系的建构者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中国明确表示愿意让各国“搭便车”,一方面希望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发展的顾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和亚太伙伴同舟共济、共享发展成果的责任和担当。中国非常清楚地表明,中国有意愿、有能力帮助其他国家,向亚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这些区域国际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旨在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财政瓶颈,即为“一带一路”项目筹措资金,提供财政支持。“一带一路”项目的提出,以及2014年中国第一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的情势,表明中国的政策和战略正在发生一种历史性的变化,即中国正在大踏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当然,这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世界地缘政治的重新定位。

在这些战略构想和举措中,以“一带一路”构成基本的战略框架,在“走出去”战略牵引下,实现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优质产能的转移,在装备、技术、管理“走出去”的同时,以打造中国主导的全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主要投资领域,推进中国资本全球化战略。

“一带一路”构想提出一年来,已经有沿线5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参与,并愿同各自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丝绸之路经济带,将通过公路、铁路、电力、光纤网络,把中国与东亚、南亚以及欧洲的经济体连接起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旨在推动东亚和印度洋的海上贸易。据乐观预测,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中国“走出去”的直接资本会有1.2万亿美元,给世界其他地方带来的就业岗位将有700万个,出境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达到27%。中国周边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率先受益,深化他们与中国的生产、贸易和金融联系及外交关系。

“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中国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必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从根本上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不利格局,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两翼齐飞、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动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

2014年,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也是成果丰硕。

面对一个变革的世界,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我们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

中央明确提出,中国外交与国际战略的总目标,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以自己富于创新的外交实践,向国际社会阐述了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把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中国梦”,延伸为地区发展的“亚洲梦”—“亚太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所谓“亚太梦想”,包括坚持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让经济更有活力、贸易更加自由、投资更加便利、道路更加通畅,人与人交往更加密切。从“亚洲梦”—“亚太梦”到亚洲—亚太命运共同体,推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力地提升了中国的地区及全球影响力。

新的外交实践,丰富了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提出和贯彻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提出了“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处理,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的亚洲安全观;提出和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特别是扩大同发展中大国的合作。

以结盟对抗为标志的冷战终结后,中国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走出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构建伙伴关系成为中国外交的新特色。迄今为止,我国已同67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基本覆盖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明确提出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对上述成功外交实践的提炼和概括,使中国构建伙伴关系的战略思路更具战略高度,更具全球视野。

观察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不可不注意研究中国外交新常态。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将跟随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前行,中国将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主导力量,中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也将借此获得动力,成为一种新常态。中美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进程中,两国在全球尤其是亚太区域的共同战略利益增多,需要共同制定国际规则、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的空间急速延展,与此同时,围绕经济发展格局、地区安全格局争夺主导权的竞争也在加剧,这些将成为中美关系的新常态。在中国周边关系中,涉及领土主权的争端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中国与涉事国的双边关系呈现既合作又斗争的局面,中国与周边国家理性对待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处理好、管控好潜在危机,使之不干扰彼此国家关系的大局,这将成为中国周边国际关系新常态。对于中国来说,类似APEC会议的重大多边国际场合,不仅是中国与大国及周边国家之间巩固关系的场合,也是彼此协调立场、疏解纠纷的良好国际空间。因此,利用好这类重大国际场合,不仅在主场外交,将来恐怕更多的还是在客场外交,发挥中国外交的道义、智慧与日益增强的战略力量优势,维护和延展中国的国家利益,担当相应的国际责任,提供越来越多的优质的国际公共产品,大约也将成为中国外交的新常态。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