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必须使打铁的主体自身硬起来
为破解发展进程中的矛盾、难题和问题,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是为解决这些矛盾、难题和问题而顶层设计出来的,其实质就是为治国理政与解决矛盾、难题、问题提供一整套现代化的制度模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当前,我们所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本质上是一种事关中国命运的“治本性改革”、“攻坚性改革”和“命运性改革”。
首先是推进“领域分离”,即推进“政企分开”和“政社分开”。现代化进程一定意义上就是“领域分离”进程,在当今我国就是实现“政企分开”和“政社分开”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市场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会逐渐增大,进而会产生“水涨船高”的效应,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其次是随着“领域分离”,也会发生“力量转移”。这种力量转移,表现在由注重国家统治或政府管制的力量逐渐走向注重国家或政府中的制度力量及法治力量,注重市场中的自主力量、社会中的自治力量、公民的能力力量及其它们之间协商共治的力量。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调整和转变。
其三,社会结构转变和力量转移,要求国家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这种转变集中体现在:由政府主导体制走向注重在党的领导下的制度治理尤其是法治治理(“法”治);由政府管制走向党委领导下的政府“政”治、社会“自”治、公民“能”治的协同治理(“共”治);由注重国家权力走向注重国家治理能力(“能”治);由注重等级走向注重公平正义(“正”治)。这种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的转变,本质上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下的法治、协商共治、能治、德治和正治的有机统一。显然,转变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尊重民众诉求、化解矛盾和攻坚克难,进而为解决影响中国发展的“命运性问题”,为破解矛盾、问题、难题提供一整套制度模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破解发展进程中的矛盾、难题,把坚硬的“铁”打好,必须使打铁的主体自身硬(即硬在精神,硬在能力,硬在作风,硬在纯洁,硬在凝聚,硬在斗志,硬在治理现代化),也就是必须加强和改进党自身的建设。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一条主线和标志性符号,是推进“治本性改革”、“攻坚性改革”和“命运性改革”的根本保证。
(作者为中央党校副教育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