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萝卜竞聘被解聘”中谁在缺位?

“质疑萝卜竞聘被解聘”中谁在缺位?

5日,在微博上抵制学校作家岗位竞聘的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教师高晓涛,被校方口头宣布解聘。此前,校方曾要求竞聘“优秀作家”的教师,必须发表50万字以上文学作品,有八年以上工作经历,还要担任过中高级职位。对此,一同与其表达质疑的该校教师柴春芽质疑系“萝卜竞聘”,“为领导而设”。校方予以否认,称竞聘方案系从学校整体层面出发、根据学校具体发展和要求制定。(1月6日《南方都市报》)

因为大学强调宽容和自由,所以发生在大学里的新闻经常会被“小题大做”,视为对大学精神的挑战和挑衅。尤其是,当这些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沾染了低俗与恶俗的味道时,人们更是眼中揉不得沙子,绝对难以接受。就像,新闻中萝卜竞聘的信息,以及因为监督而被解聘的细节,就让人觉得出现这样新闻,作出如此规定的高校过于行政化、官僚化。如果大学也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萝卜竞聘,也可以随意地解聘提出质疑和监督的老师,那么自由和质疑的精神如何能够在大学立足、安身?所以,一则校园新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人们想对这样一则事关大学精神的新闻一探究竟,想对沉沦的大学精神作出拯救与保护。

而事实当然没有如此简单。所谓萝卜竞聘只是被解聘者的单方说法,校方从来也没有承认过这就是给某人量身定做的萝卜竞聘。虽然,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这些招聘条件有苛刻的地方,但简单地认定为萝卜竞聘似乎也有些草率。更主要的问题是,该由谁来鉴定这种招聘是否规范呢?至于,因为舆论监督被解聘也似乎没那么简单。虽然监督的确存在,但解聘的理由也看似充分——因为不符合聘用的条件,于是顺理成章地解聘。于是,一个事件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述:一方说存在萝卜竞聘,自己因为监督而被解聘;另一方面则说,根本不存在什么萝卜竞聘,解聘一些老师的原因是他们不符合聘用条件。

真相只有一个,但话语权却掌握在不同人手中。此时,争议在所难免。对于被解聘的老师来说,他们有足够的理由认定所谓的公开招聘就是萝卜竞聘,他们觉得自己被解聘就是校方被监督之后的恼羞成怒。而对于校方来说,他们会觉得这些被解聘的教师是在无理取闹,明明是旨在选拔人才的公开招聘,怎么成为了针对某人的萝卜竞聘?明明是根据规定作出的正当解约,怎么成了被监督之后的打击报复?而且,最要命的是,连学生也牵连了进来,一些学生已经开始给论战的双方摇旗呐喊,这显然会动摇学校的教学稳定,让学校的管理权威无从体现。说得严重一点,就是斯文扫地,成何体统。

可争议确实存在了,捂盖子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只会让矛盾扩大化。当然,任由双方自说自话也不是个办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结果,也只能是冲突加剧。其实,有争议有矛盾都不是问题,只要有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载体与路径——有公正的权威的第三方能够出面调停,或者给出结论,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在高校,这个公正权威的机构就是学术委员会。

既然,学术上有争议,交给学术委员会讨论不就完事了吗?学术委员会会认定招聘的条件是否苛刻,是否是看人下菜,所谓的萝卜竞聘是否名副其实,还是心理过敏?学术委员会会认定教师被解聘到底是打击报复,还是属于正常解约。现在,之所以争议演化成公开闹剧,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术委员会的身影没有看到。既然,没有中立的权威结构给出结论,各说各话自然也就难免引发冲突。

诚然,即便学术委员会发声,还是有人会对学术委员会的构成和权威产生疑问。比如,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中行政领导是否过多,学术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如何?这当然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但毕竟,学术委员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中立机构,学术委员会本身也处于学校和学生的双重监督之下,由学术委员会对争议问题作出最终判断才是最恰当,最接近真相的。而且,学术委员会如何保持中立和权威,已经成为一个现实命题,其本身也在不断改进与完善中。

因此,在看到质疑萝卜竞聘被解约的新闻时,应该问问学术委员会在哪里,学术委员会如何起到应有作用?没有这个具体载体,没有学术化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学术自由就只能是一种空谈或扯皮。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