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突击限购,是为了打谁的措手不及?
这是一次“突然袭击”,从传出消息到正式实施不足两个小时。先前杭州那次被讽为“半夜鸡叫”的限购,是在3月25日的19点发布,次日零时起执行。那些持币待望的杭州市民好歹有五个小时赶去买车,还岔开了下班高峰期。深圳的买车市民就没那么幸运,莫名其妙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主干道从下午3点多就开始拥堵,再晚一些,马路上就摆满了车,地铁公交也挤不上去。
深圳的机动车保有量位居全国第二,拥堵指数常年居高不下,这或许说明了限购的必要性。问题就在于,深圳市的主管部门和领导先前把话说得很满,“如果深圳出台这样的政策,一定会广泛听取意见,绝对不会搞突然袭击”。就在之前,深圳市交委的负责人还公开表态,深圳不会学习北上广(限购)。
深圳有关部门可能会解释称,先前的判断有问题,又或者说,之前保持统一口径,是为了避免泄密,保证限购决策获得最佳的实施效果。政策效果确实与政策设计、编制的科学性有关,但从来没有在真空中施行的政策,政策的作用对象是人,就得考虑人的感受。
深圳市的官员一而再,再而三的宣称不限购,这是在给深圳市民制造预期,“一定会广泛听取意见”更是明确的承诺。现今,预期被证明是虚假的,承诺更是没有兑现,限购政策倒是高明、高效的实施了,市民怎么看领导和主管部门?有关部门以后再就政策问题出来辟谣,市民是该反着听,还是当成耳边风?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官员刘克希此前就指出,突击限购、一夜限购属于违法行为,因为江苏有地方法规对限购有明确规定,限购必须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由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提前30天向社会公告。遗憾的是,广东省、深圳市的相关法规没有对地方小汽车限购作出明确的程序要求。此次深圳突击限购引发了巨大舆论波澜,有损政府环境治理施政的信誉,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法制部门应当从中看到教训,借鉴江苏经验,加快完善本省城市限购的法定程序要求,让“半夜鸡叫”在广东大地不再响起。
“突袭”限购事小,政府失信事大
据深圳官方统计,截至今年12月20日,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14万辆,近5年年均增长率约为16%,每公里道路机动车约500辆,车辆密度居全国第一。这是深圳市实行小汽车限购的主要背景和原因。从这个背景和原因看,与之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几个城市实行小汽车限购一样,深圳实行小汽车限购应当能够得到多数人的理解。然而,限购政策能得到理解是一回事,限购政策大搞“突然袭击”,这种方式能不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又是另一回事了。
今年3月,杭州市也是在政府多次“辟谣”的情况下突然实施小汽车限购,政府“出尔反尔”招致舆论的广泛批评。这次深圳“突袭”限购,比杭州犹有过之:一是从政府发布到正式实施时间更短(杭州为5个小时),二是政府之前“辟谣”更为权威与坚决,由不得普通老百姓不信。杭州有关部门曾表示“目前不会限牌,暂时也没有限牌计划”、“限牌根本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些说法比较含糊,严格说来留有一定的余地,而且表态的部门有的不是核心决策部门,掌握的信息未必十分可靠。因此,人们尽管对政府“辟谣”变成“谣言”很是反感,但一般也愿意相信,当初“辟谣”的部门并非故意要欺骗公众,或许他们也有难言的苦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