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研究的时代使命(3)

中国经济研究的时代使命(3)

经济研究界要有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志气和能力

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变革,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更加密切。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外国政府、智库和国际组织纷纷对中国作出这样那样的评估,有的比较客观,有的不够客观,例如过高估计中国实力等。尤其是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将中国算成超越美国的第一大经济体,更是引起一阵热闹。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落后。考虑到人均GDP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有所上升,但总体上仍然偏弱。

从经济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看,我国的经济政策研究、规划制定以及对经济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一些、认可度高一些;而基础性、原创性的经济理论研究,或开创性地运用新方法、创立新学科的研究领域,我国的贡献还不多,或影响力不大、认可度不高。撇开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偏见不谈,我国经济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确实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从客观角度看,这是受一些重大因素影响的结果,例如经济发展阶段较低,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许多新生事物的客观规律还没有充分展现,能够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全新事物的经济学体系还在探索中等。从主观角度看,则缘于学术规范不足、习惯于解释既定政策、缺乏创造性思维等的制约。

我国智库和经济研究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主要依托于我国各方面实力的增强,直接取决于研究成果的分量,或者说取决于“思想产品”对“思想市场”的影响程度。要提升话语权和思想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需要加强智库的机构建设、研究队伍培养,进一步完善运作机制等;另一方面需要立足国情,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学术水平和引领人类文明的思维能力,更加积极地推动思想产品的对外交流传播。比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就业优先战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注重民生改善等理念,与欧盟2020年发展战略提出的“智慧型发展、绿色发展、包容性发展”十分接近,在与欧盟主动交流中得到对方高度认可。他们认为,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是一个“很酷的规划”,理念先进,措施也很得力。要想多一些这样可扩大我国正面影响的交流研讨,就需要我们的智库和经济研究界提供更多的高质量智力成果。

我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作出国际承诺,但这应以坚守我国基本国情为底线、以切实推进经济转型为支撑。以减少碳排放为例,我国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开始绝对减少,履行承诺的难度很大。对于中西部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省份来说,这意味着实现有利于就业的包容性发展会遇到新的挑战。我们的智库应善于向国际社会说明,我国是在克服困难、努力解决自己的生存发展问题的情况下承担重大国际义务的。同样,简单地抨击中国经济依赖出口是不顾国情也于事无补的。我国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状况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着我国不得不稳定和拓展出口,否则无法解决几亿人的就业、城镇化和资源富集地区的发展问题。我们的智库和经济研究界应立足于我国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等基本国情,敏锐把握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发展趋势,研究我国如何逐步兑现对国际的承诺,并提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前沿理念和引领主张。

展望未来,我国在国际上影响越来越广泛、认可度越来越高的经济研究成果,最有可能出现在发展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研究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国对世界具有独创性和突破性的经济学贡献。像我国这样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和发展转型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远。把这一进程的成功经验提炼成符合学术规范的经济理论体系,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研究在学术上日臻成熟,而且将为世界经济学宝库贡献巨大的中国智慧财富。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