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传统”必须以“现在”为坐标(3)

认识“传统”必须以“现在”为坐标(3)

求是网:提起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大多数人都会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您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对于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去其糟粕并不像处理“烂掉一块的苹果”那么简单,那究竟当如何科学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

 李德顺:对于具体的文化“精华”和“糟粕”,究竟如何划分、如何鉴别、如何把握?这里不仅有操作的方法问题,还有更深刻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民族文化的传统,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在历史与现实中发挥作用的。所谓“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实体性的思维,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将“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可问题的关键是,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已经成熟了、最终定型了、从树上摘下来苹果,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命系统,它有自己的机理结构,它在生长变化着。这使“烂苹果”之类比喻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这烂掉的一部分和所谓好的部分也往往是交错、渗透在一起的,无法分开;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另一部分恐怕也同样已经烂了、或者与之相适应了;如果切除烂的一部分的话,另一部分大约也很难原样保留和维持。这就是为什么总也处理不清楚的原因。

价值性的思维,是按照价值的特点思考问题:所谓“精华”和“糟粕”,是指它们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主要不是去看它们“是什么”,而是“我们怎样对待”它:

首先,历史上发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它们都是一定历史过程的产物,都有它的原因和条件,因此也都有自己发生、发展、消亡的逻辑。对待“存在”的事物,首先要按照存在的逻辑,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过程性质,不把它们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对它们的历史意义,也要放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去把握,弄清楚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是必然的或偶然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在什么范围和程度上是精华或糟粕,等等,用历史本身说明它们在历史上的价值,绝对不应该仅以我们今天的好恶为标准,用今天的想象和愿望代替过去的事实。

其次,要把重点放在现实及其发展要求上,对于“过去已有的”东西,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是不是精华,都要以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继续进步为标准,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和选择实施。就是说,过去的东西对于今天来说,是精华还是糟粕,要看我们是否需要并能够正确地对待它们。所谓“正确对待”,就是要符合今天的历史要求,适合于我们的能力和条件,有利于国家民族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其他。这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权力和责任。

最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关键与核心,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当代中国人如何搞好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是全部问题的关键,也是最重要、最困难的环节。只有面对当代和未来的世界,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时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自己,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不断前进,才是真正地弘扬和批判地继承,才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总之,如何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问题,实质上不是一个如何对待外部现成对象的问题,而是我们民族自身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命运的问题。我们从历史走来,所以决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我们向未来走去,所以决不应该停留于过去的传统。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有自尊、自强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学的态度。既要对自己的历史负责,有自爱自立的意识,敢于肯定和宏扬自己传统中一切优秀、美好的东西;又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有自我批评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敢于否定和抛弃自己传统中一切落后、丑恶的东西。对过去是如此,对现在和将来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