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经济新常态:怎么看与怎么办

安徽:经济新常态:怎么看与怎么办

摘要: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通过的两个决定中,最突出的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市场,一个是治理。市场是指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治理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包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市场和治理两个方面密切相关,发挥市场作用离不开治理的现代化,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市场制度现代化,特别是政府介入市场、治理市场方式和能力的现代化。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阐述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特征,很深刻也很全面。从中可以看出,“新常态”是一个与“旧常态”有系统性区别的整体状态,因而有人用“系统切换”来描述旧常态到新常态的转换。当然,各地因为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比如安徽适应新常态的具体做法,相比苏浙沪等发达地区肯定有区别。但可以肯定,安徽不可能置身事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思路和心态要作整体性调整,在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变过程中甚至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一、历史、辩证地认识旧常态,从主客观统一上认识新常态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史无前例的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不仅外国人想不到、看不懂,也超出我们自己的预料。旧常态作为我国经济较长时期的常态,我们不能单从贬义的角度去认识。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高速度,和计划时代所犯的严重错误有实质性区别。高速增长作为中国经济曾经的一种常态,之所以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地持续了30多年,是因为我们在很低的起点上,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大前提下,由渐进和持续的改革开放、人口红利释放、高储蓄率、有利的国际环境、巨大的后发优势、特殊的“三维市场体制”共同支撑,才有了超乎预料的结果。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本身是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经济发展的成果,使中国发生了几千年没有过的大变革,迅速从“前现代社会”进入了现代性社会,国家的地位、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中国梦”有了雄厚基础。

应该说,旧常态也有负面的东西。有一个时期改革滞后,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力度和方式失之简单,导致一个时期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偏热、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因素大量累积,体制病和宏观失衡综合症越来越突出。在旧常态下,速度下不来,全面推进改革尤其是涉及 “自我革命”性质的改革难度就特别大。但应当看到,问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旧常态赖以延续的客观条件没有消失,系统解决问题的决心就不容易下。可见,办法和决心往往是被倒逼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旧常态是中国通过渐进改革推进现代化曾经经历的一种状态,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为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条件和机遇。所谓的机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挑战转换过来的。正确应对挑战,旧常态积累的问题就转化为机遇。政府大力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加大反腐败力度,就是从一个重要方面抓住这样的机遇。反之,挑战和压力就会更大。

客观地看,潜在增长率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到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意味着中国经济总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指出的是,新常态事实上包含了客观趋势和主观努力两方面。如果没有主观上的恰当应对,体制障碍和旧常态下的思维惯性依然如故,单纯速度的下降并非必然带来结构和动力的优化,挑战也不一定能转变为机遇。所以,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认识和应对新常态,客观趋势是基础,主观努力和正确应对是关键。现在,增长速度已经趋缓,这是一种压力。面对压力,破除旧的体制障碍,扭转旧常态下的思维惯性,显得特别重要。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