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适应新常态的主攻方向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通过的两个决定中,最突出的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市场,一个是治理。市场是指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治理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包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市场和治理两个方面密切相关,发挥市场作用离不开治理的现代化,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市场制度现代化,特别是政府介入市场、治理市场方式和能力的现代化。
市场活力和动力的核心是什么?我们知道,现代意义的市场社会,人的经济活动客观上要围绕资本价值增殖进行。原因是,市场企业是建立在“资本的基本形式”之上的组织。无论国有、民营、大中小微企业,所运用的资本如果不能实现价值增殖,就失去生存的基础。创新也离不开市场企业围绕价值增殖的极大努力。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在深层次上也是资本投资与盈利的环境与能力问题。在整个市场大形态中,不同发展阶段都有陷阱,既有低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也有高收入陷阱。由于市场化的基础是资本化,不管是哪个阶段出现的增长陷阱,其实都与资本盈利条件和能力有关。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要多数企业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按照资本价值增殖的要求正常运转,投资的边际报酬保持适当水平,社会经济就能保持增长态势。反之,投资的边际报酬递减,企业能力下降,社会经济就会出现停滞,落入陷阱。可见,对于市场社会来说,经济增长是常态,不增长就会遇到困难,这是资本形式决定现代社会经济组织的必然结果。中国从人均水平和追赶式发展的实际出发,致力于稳中求进,是根据现实国情提出的。新常态下稳增长,更重要的是看多数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活力,看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看吸纳就业的能力。
我国在渐进的市场化改革中形成一种政府、企业、个人“三维市场体制”。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市场主体,和企业一起充当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且其作用往往比市场企业更大更强。政府不仅直接拉动GDP增长,也为资本企业投资盈利创造特殊环境和条件,这是中国追赶式发展比当年日本、韩国的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更长、速度更高的重要原因。这种“三维体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离不开当时客观条件的支持。但必须看到,不少企业靠不公平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优惠来盈利和发展,不利于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有居民消费占比过低,最终都会限制经济增长。所以,新常态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旧常态下激励投资发展的许多措施在新常态下往往不再适用。新常态下做大做强市场企业这个主发动机,关键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在加强有效监管的同时大幅度减少各种干预和干扰。我国的市场制度虽然初步建立起来了,但毕竟时间太短,资本企业和资本市场作为现代性经济组织还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市场组织和市场制度的“社会技术”含量还有待提高。这是提升企业活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社会总资本的范围扩大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关系更加复杂了。在新常态下,如何在总体上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变得至关重要。至于资本的内在矛盾,需要通过创新的治理,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克服。
在新常态下,安徽像全国一样,要以新的心态和方式谋发展。安徽的发展水平,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目前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未来一个时期,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市场企业的能力和发展前景上。应当更好地掌握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创造宽松有序的投资发展环境,根据安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招商引资,借助优胜劣汰、集群发展、创新发展等市场固有的机制,保持安徽本地企业和外来投资企业旺盛的活力。对于具有传统优势而目前由于速度放缓陷入困难的企业,要鼓励他们通过市场手段解困,比如有的大型国企跨省投资、搞“范围经济”,兼并重组等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