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十年(2004-2013):成绩、问题与未来取向(3)

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十年(2004-2013):成绩、问题与未来取向(3)

二、近十年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研究视角更加开阔、研究深度不断加强等。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制约我国应急管理研究深入发展的障碍。

1.理论研究薄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概念界定模糊,“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灾难管理”、“突发事件应对”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区分开来;二是理论基础不够坚实,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这是其各项研究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石,然而近十年来我国关于应急管理基础理论的探讨并不多见,目前主要以“全面应急管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作为指导;三是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当具备独立的理论体系,近十年来我国应急管理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符合应急管理工作特点和充分满足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不仅现有的理论研究支离破碎且存在空白区,而且很多的理论研究仍然停留在借鉴和引用相关学科理论的阶段,这将影响我国应急管理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并进而阻碍应急管理实践的发展。

2.文理科相割裂

从学科属性上看,应急管理属于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既涉及行政学、灾害学、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又离不开安全科学、计算机学、环境科学、建筑科技、医药学、交通运输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的支撑,因此其研究工作应该充分利用文科与理工科的优势,实现交叉融合与优势互补。正如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所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由前文的述统计分析和阐述总结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之间并未实现很好的协作与融合,而是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割裂现象:一方面文科领域与理工科领域相互合作形成的研究成果数量很少,仅占总数的5.7%,这不利于一个综合性学科的发展,还有可能造成应急管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的脱节,使得理论研究滞后或超前于现实技术条件及其发展进度,进而影响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与应用;另一方面,在相割裂的现象中还隐藏着一定程度上的重文轻理问题,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形成的应急管理研究成果数量一直高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并且有关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仍然显得欠缺,很多成果仍然以理论阐释为主,这无法满足应急管理实践工作发展的需要,反过来也会制约应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

3.重宏观轻微观

应急管理是一项覆盖各级各类社会活动的复杂工程,因此其研究理应纳入应急管理工作从宏观到微观的方方面面,既要从国家层面探讨应急管理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架构,也要对应急管理各项具体内容、技术、方法等进行研究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浑然一体的应急管理理论体系。但是,近十年来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呈现出重宏观、轻微观的现象:一方面,研究成果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涉及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系统、应急管理能力、政府应急管理等宏观问题,有关应急管理中的物资人员调配、操作流程设计、网络舆情监控、法规标准制定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这使得高屋建瓴的顶层理论框架下显得有些空洞,影响各项宏观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另一方面,从基础性、开创性和延伸性三部分研究成果看,围绕“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管理平台建设等宏观问题研究占主流,深入探讨应急管理微观操作与实施问题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这制约着我国应急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度,进而降低研究成果的应用性。

4.系统规划缺乏

在国外,应急管理研究工作通常在整体规划下进行,如日本从国家长远战略出发,将灾害监控体系等涉及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技术作为国家支柱技术战略纳入到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欧盟也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列为“框架计划”的重要研究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研究仍然处在较为散乱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多方重复投入:从研究客体看,近十年在我国应急管理研究方面,不仅微观性研究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即便是宏观研究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和范围,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使得各级各类、各行各业应急管理研究成果之间的适用性和共享性较低,造成重复研究的同时,还有可能遗漏某些关键问题的研究;从研究主体看,目前国内已经开设了不少有关应急管理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名称不同,但研究内容和任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管理,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深入,各自固守着应急管理研究的某个或多个阵营进行科学研究,造成重复投入的同时,也会因主观选择而遗漏某些模块的研究。

5.成果转化不力

应急管理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形成可指导实践的科研成果,但是理论指导实践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需要通过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近十年我国应急管理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情况看,总体而言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成果本身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向应用转化的条件和机制不健全,导致其指导作用难以发挥,这种现象在开创性研究领域显得尤为突出,如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目前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一案三制”方案,但是预案、体制、机制、法制各自的建设环境与条件都尚未成熟,需要多方的配置与支持,因此各级各类部门在切实实施时无法充分借鉴相关理论成果;二是虽然已经基本具备了应用转化的相关条件,但有些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有限,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诸多障碍,并可能造成应用成本高于应用价值的问题,这在延伸性研究领域较为常见,如关于应急管理平台和信息系统建设的研究,有些成果给出了独立的设计方案与构建策略,或者是技术难度较高的方案方法等,这势必会在实施过程中带来资金不足、人员缺乏、信息匮乏等问题,因为根据应急管理工作的特性,其平台和信息系统都应基于各级各类部门现有的数据信息、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等而构建。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