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火灾通报“领导重视”占一半情何以堪?(3)

哈尔滨火灾通报“领导重视”占一半情何以堪?(3)

 “领导高度重视”过犹不及

很多政府部门都开通政务新媒体,一些官员逐渐学会和网民对话,但总体而言,这种对话智慧参差不齐。上周有两个与此相关的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电视台发表新年献词,因为其中有“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这样的表述,舆论对此献词评价甚高。其实这篇献词不乏“公平正义”这样的严肃内容,但因为加入了上述接地气的措辞,这种严肃的宏大叙事得以成为一种具备网络传播力的文本,其效果之佳出乎意料。

另外一个现象出现在哈尔滨火灾发生后,在官方发布的585字新闻稿中,“领导高度重视”占了258字。毫无疑问,舆论对此难免有所质疑。这样一起可能并非人祸的突发事件,因为官方强调“领导高度重视”,其应对效果大打折扣。其实过去各地在通报安全事故时,这种强调领导而忽视公布事件本身细节的现象已经出现多次,尽管事后外界多有怨愤,但这种“传统”依旧在延续,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顽症,这背后可能是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而更多的问题或许在于,官民互动方面的技巧未受到重视。

过去研究舆情的专家常常提到媒介素养问题,认为政府部门对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缺乏了解,是上述问题的根源所在。针对此次官方对哈尔滨火灾的通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认为,“危机传播和新闻发布的‘公共性’并未得到充分认识,其首要目标受众究竟是谁,是‘唯上’还是‘恤下’,这些问题没有搞清就匆忙发布,在社交媒体时代只会引发更大的舆论风暴。”在突发事件中该如何做出应对,应该选择何种信息作为重点传播对象,这些看似是传播学范畴的议题,其实在实践中也不复杂,民众所期望看到的无非是一些人之常情的东西,它们在官民互动中得不到体现,恐怕也不仅仅是因为技巧不足。

目前无论是政务新媒体还是突发事件的官民互动,基本上走向两种极端,多数时候过于呆板,比如一味强调“领导高度重视”,与之相对,有时则卖萌用力过猛,结果过犹不及,反而有失体面,沦为舆论笑柄。学会和民众对话,今后可能还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领导重视”别总是拖延到灾后

一旦有火灾等安全事故,“领导重视”就如影随形,这是官方消息饱受舆论诟病的根源。因为借灾难寻找存在感,这样的行为大家不买账。尽管写消防战士的只有约30字,但大家敬佩他们的行为,惋惜他们的生命,却对字数多好几倍的“领导重视”嗤之以鼻。

火灾发生之后,领导不受待见,因为他们是调查和追责的对象。可是,官方稿件中罗列的“领导重视”却暗示,他们才是救火的“指挥官”,这不仅抢了消防战士的功劳,也推卸掉了灾后应当背负的责任。因此,每次发生火灾、车祸、地震等天灾人祸,“领导高度重视”和“群众情绪稳定”就成了官方消息的标配,前者是推卸责任窃取功劳,后者是假装群众认同此说。

显而易见,领导干部主导社会治理,他们的“重视”应当在火灾发生之前,应当在生命牺牲之前,应当未雨绸缪,而不是当事后诸葛亮。以此观之,安全之后的“领导重视”的逻辑何其荒谬:火灾夺人性命,说明领导干部的社会治理能力低下,无力组织大家应对不测的风云。可是,却不得不借助同样的治理能力弥补社会失序。救灾和重建的过程中,专业不搭边的“领导重视”,只会凸显权力对生命的冷漠,并不能改善社会治理的水平。“领导”浪费公共资源,“重视”拔高治理成本。

对领导干部来说,治下出现了夺去生命财物的灾难,第一反应得是道歉并请求家属和社会原谅,继而为救援和重建提供必须的资源,最后决定是否引咎辞职以谢天下。这涉及政治道德和人性底线,但领导干部却被保护得好好的,说明社会治理体系有供其藏身的漏洞。领导干部,尤其是政府和部门的一把手,对治下资源享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在进行社会治理时,听不到内部的不同意见,也听不进社会大众的建议,完全靠个人认识和好恶,这样的治理必然效率低下,并在美丽外表后面埋下种种隐患。而且,领导干部在权力体系中处于有百利无一害的位置,治理能力不够造成的风险由政府用公信力承担,公共资源事倍功半换来的收益由个人收入囊中。连国际化都市上海,都缺乏和其经济文化实力相匹配的治理体系,以至于发生了本不该发生的踩踏事故,何况其他地方。

很简单,避免灾后出现“领导重视”、“情绪稳定”等冷漠的官话空话套话,必须破除权力体系对领导干部的保护,让他们对所有治理行为肩负责任,才会把“重视”提前到安全事故之前。这样权力的代理人也会谨小慎微,并听得进不同意见,进而减少日常生活中的不测。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