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竞争力现状评估及深化转型路径

中国智库竞争力现状评估及深化转型路径

智库竞争力是指在智库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长期培育、积淀而成的,并深深融入智库内质中,使智库长期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和能力系统,表现为智库的内部组织运作优势和各种影响力。根据IMD发表的《1994年国际竞争力报告》,国际竞争力被看作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鉴于此,智库竞争力同样也可以看成是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的统一,竞争力资产是指智库所拥有的资源条件和现有科研水平,主要包括人、财、物的条件以及现有的科研产出水平;竞争力过程则反映了将资源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能力、效率与潜力,也就是其对政府、社会和国际话语的影响力。

一、中国当代智库竞争力现状评估及障碍分析

就中国当代智库的组织和运作,即竞争力资产来看,目前绝大多数还是体制内的国家和地方智库,如政府研究部门、高校、社科院系统等。除了一些民间智库(如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等)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比较接近国际规范和市场外,绝大多数体制内智库还停留在原有的计划体制内。特别是占有相当比例的社科院系统,甚至成为苏联模式的最后阵地。虽然自2006年开始,社科院系统积极转型,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智库的路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而高校系统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走出象牙塔,大规模地推进智库建设,但其一些智库的内部结构面临着与社科院相似的问题。当前中国智库运作体制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和瓶颈包括科研考核体制、成果推销机制和人员交流机制等。在科研考核机制方面,由于传统的职称评定体系的影响,智库科研人员往往存在决策咨询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冲突,科研人员为了满足科研考核,不得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而其取得的智库研究成果,往往得不到所在机构的承认,造成机构评价与社会评价之间的脱节。在成果推销方面,中国智库传统的手段是以出版专著或者发表论文为主,而国际知名智库往往更重视通过公共渠道发布成果,让政策思想更快捷地影响受众。在人员交流方面,西方的“旋转门”模式也不适合中国,智库人员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交流渠道不多,往往造成智库研究与决策层的脱节,影响智库研究的质量。

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麦甘教授主持的历年《全球智库报告》排名分析来看,中国智库的数量在不断上升,目前总数仅次于美国,而且排名也在不断靠前。2013年的报告显示,基于智库数量的国家和地区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美国(1828家)、中国(426家)、英国(287家)、印度(268家)、德国(194家)和法国(177家)。其中,进入世界前100位的中国智库有6家(见下表1略)。

当然,麦甘的研究报告有其局限性,因为其评价主要是通过国外学者的主观评价打分,因此涉及国际问题的国内智库排名靠前,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智库在国内决策中的影响力。为此,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2013年与麦甘合作,采用多轮主观评价法,通过广泛与定向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综合了政府官员、学者专家、智库研究者和传媒记者的意见,分别就中国智库的综合影响力、系统内影响力和专业影响力三个层面进行评价与排名,并于2014年1月22日发布了《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和政策建议》。

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和政策建议》表明,中国智库的影响力呈现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