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经验

儒学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经验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悠久的中华文明为深厚土壤的。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历史的经验中获得启示。中国传统社会在汉代以后的2000多年里,尽管改朝换代的悲喜剧一幕又一幕,但是儒学作为核心价值却一直没有变,儒学始终指导和规范着国家、社会和个人,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借用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意味着儒学的核心价值得到了有效的培育与践行。这其中蕴含着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悠久的中华文明为深厚土壤的。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历史的经验中获得启示。中国传统社会在汉代以后的2000多年里,尽管改朝换代的悲喜剧一幕又一幕,但是儒学作为核心价值却一直没有变,儒学始终指导和规范着国家、社会和个人,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借用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意味着儒学的核心价值得到了有效的培育与践行。这其中蕴含着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一、仁义礼智信与核心价值观的结构

中国传统社会在汉代以后,儒家是主导的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由此就成了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而儒家核心价值观就是至今人们还在说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儒家成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开始。董仲舒在这同时认识到儒家要成为主流,必须明确其核心价值观,并加以培育和践行,因而提出:“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举贤良对策》一)将这五者联结为一体,称之为“五常之道”,意味着它具有了完整的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即有着不同层面的区分,又有着贯通一气的内在结构。

就“五常之道”价值观形成的历史来说,孔子对仁义礼智信都分别有过论述,而孟子首先把仁义礼智四者并列,联系在一起,并引用《诗经》和孔子的话,把仁义礼智树立为引导民众为善成人的价值准则:“《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告子上》)认为就像任何事物都有规则一样,仁义礼智就是培育民众的准则。这是最早明确地把仁义礼智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孟子也多处谈到“信”,将其视作“人伦”中的基本道德品质,更值得提出的是他首先把“诚”作为贯通天道和人道的哲学范畴提出来,并以“诚信”合称来赞扬舜,以为只有出于内心的诚意,才会有交往主体的互信。这是以后董仲舒的五常之“信”以诚实为主要内涵的思想基础。可以说,从孔孟到董仲舒,儒家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核心价值观。董仲舒在提出“独尊儒术”的同时,把五常之道确立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这其实表明了“独尊儒术”的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儒学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儒家实际上是区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

“仁”的重要含义是仁政,回答建设什么样国家的问题;行仁政还是施暴政、苛政,就是判断国家是否合乎民意的价值标准。孟子首先提出了“仁政”的概念,把“仁”由原来的道德规范扩充为国家政权的价值准则。即“以德行仁者王”(《公孙丑上》),这就使“仁”具有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观的意义即王道仁政。

“义”和“礼”,主要含义是以崇德向善作为社会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回答造就什么样社会的问题;遵守礼义还是贬黜礼义,就是衡量社会是否清明健康的价值标准。

“智”和“信”,主要含义是个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交往行为中优良的道德品质,回答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明辨善恶、诚信笃实还是混淆善恶、欺诈无信,就是区分个人是否人格高尚的价值标准。

儒家以“五常之道”为核心价值观,不仅并将其区分为三个层面予以培育和践行,而且强调“五常之道”具有以仁为中心的互相联系的内在结构。孔子贵仁,就蕴含着这样的意味。以后宋儒强调“仁包四德”,朱熹以理一分殊的思维方式,将仁作为理一,其余四者则是此理一之仁的分殊。这样三个层面就构成为有机的整体。这对于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来说,就是既要分不同层面,但又要抓住贯通各个层面的理一之仁。这个理一之仁就是对于“五常之道”,就有本体的意义。在此儒学的历史经验就是:核心价值观既要有不同层面,又要有贯彻不同层面的本体依据。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