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保法》: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准体系

新《环保法》: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准体系

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施行。这部新法重点就环境标准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定,不仅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环境标准体系,也对完善环境标准体系提出了全新目标和更高要求。

完善环境标准体系,要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协调。尽管我国现行有效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数量达到1598项,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形势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环境标准体系未能完全发挥应有的功能。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在制定环境标准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考虑“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生怕过高的标准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甚至制约经济的发展。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环境保护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就必须在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

首先,环境标准的内容要以保障健康为主旨。新《环境保护法》第1条就明确将“保障公众健康”作为制定目的之一。在环境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优先考虑保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兼顾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等方面要求。其次,环境标准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与超前性。不断提升环境质量标准的过程,就是不断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过程,就是不断加强污染防治的过程,而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环境基准。正因如此,新《环境保护法》第15条专门规定“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最后,环境标准的制定应是一个不断优化与完善的动态调整过程。这就要求加快制定空白领域的环境标准、及时修改或废除不适宜的环境标准,避免制度真空与滞后,并建立起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使环境标准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完善环境标准体系,要协调好三对关系。一是,处理好环境标准与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环境标准要发挥出政策约束功能,必须与环境保护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环境保护规划中提出的环境问题是否到位、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否合理、制定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否有效,都会直接影响到环境标准的实施。因此,在制定相应的“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时,应当充分吸收新《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标准的最新规定,充分考虑各个环境标准在实践中的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体现出环境保护规划在推进环保事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处理好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环境主管部门仍然主要通过排放指标来管理排污企业,短期内难用环境质量来约束地方政府。这就带来了环境标准之间相互孤立的困局。当前,需要综合利用绿色信贷、绿色采购、排污许可证管理等经济政策和市场手段推进重点行业达标排放,并通过有效落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现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有效对接。

三是处理好总量排放标准与个别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即使每个企业都达到了环境排放标准,并不表明整个社会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要提升环境质量,还必须明确环境污染总量排放标准。而这一标准的制定应始终与环境总承载力相协调,个别排放标准则要与总量排放标准提出的目标相协调。这就要求将排污权交易作为协调两者关系的重要杠杆,尤其要积极推进跨区域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