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机遇、挑战与取向(2)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机遇、挑战与取向(2)

二、中国社会保障的机遇在哪里?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已经持续了近30年,是中国政府付出巨大努力并进行了艰辛探索的重要领域。这一关乎全民切身利益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制度安排,伴随着国家的改革进程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整体上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单位保障制”轨迹,转入了与市场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轨道。[2]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为骨架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成形;以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及个人共同分担建制责任的责任分担机制初步确立;并因每个老年人均能够按月领取一笔数额不等的养老金和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等制度而具有了普惠性特征,堪称人类社会保障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改革实践。但客观而论,这一制度的变革任务又并未完成,其制度结构还存在着缺陷,责任分担并未真正清晰,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同配合还不够,致使这一制度的公平性、可持续性受到了损害。因此,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与正在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时代全面适应,值得改进甚至需要重新设计制度安排。

有鉴于此,尽快通过科学的设计与全面深化改革来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便成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在现阶段必须完成的核心使命。新的时代背景至少为深化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提供了四大机遇:

(一)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社会保障走向成熟、定型提供了最大机遇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赢得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利益失衡的格局。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过大的客观事实,表明不同社会阶层的收益在现行体制下因利益分割长期得不到合理调节而陷入了日益失衡状态,既得利益阶层借助权力寻租、机会优先、传统体制等优势与社会转型期制度不完善的漏洞,获得了超额利益,而另一些人却未能合理分享到国家发展成果。这种利益失衡格局同样表现在社会保障领域,虽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具有了普惠性特征,但公平性不足、可持续性弱是公认的现行制度安排的主要问题。例如,在养老保险领域,企业职工早就确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退休金制度中,结果导致两大群体之间的养老金差距越来越大。在医疗保险领域,则存在着职工与市民之间、市民与农民之间的权益差距,等等。要解决社会保障领域中存在的利益失衡问题,必须将其置身于更宏大的格局中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

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它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变革至关重要。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强调的是整个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这是能够对深化社会保障改革起决定性作用的宏观环境条件。社会保障既是中国整个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要求财税体制改革、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等为之配套。因此,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及其顶层设计,正是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所必须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质上是对利益关系的大调整,核心是要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促使新时代的利益格局从失衡状况走向公平、正义、共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在强力推进反腐败,大规模实行简政放权,大幅度为市场松绑,大力度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同时在财税制度、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乃至司法制度等方面有了新的改革方案,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这些改革都是对既得利益及其形成的利益失衡格局的调整,社会保障将直接受益其中,同时又为破除这种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出直接的贡献,因为促进公平性和确保可持续性是新时期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基本取向。养老保险新的改革方案正在设计之中,医疗保险进入了从城乡分割到城乡整合的新时期,社会救助从城乡分割、单项推进走向了城乡一体与综合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了框架性蓝图,其他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均将开启新一轮改革的帷幕,与之相关的管理体制、财税体制、经办机制等亦必定随之同舞。

如果没有全面深化改革与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仅仅在社会保障制度内修修补补,是不可能取得实质成效的。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确实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带来了最大机遇。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