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尽管前面已经阐述了中国社会保障在大变革、大调整时代的机遇,各种宏观因素在总体上让人们对这一制度的改革、发展与完善增添了信心,但面临的挑战也很多,能否积极、稳妥地应对或者化解这些挑战,同样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前景有重大影响。
中国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利益失衡与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易破除
一方面,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传统格局,实质上是利益分配失衡的格局。城市获得的是长期倾斜的公共资源投入,却不愿分担乡村的社会保障责任;发达地区占据的是发展先机与年轻劳动力的奉献,却不愿共担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责任,它直接阻滞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整合与统筹层次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医疗保险的城乡分割局面在大多数地区仍然难以突破,社会救助体系与相关福利项目仍然是城乡有别、地区差距过大。另一方面,政府、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失衡与利益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了固化状态,如社会保险费的费率呈现刚性化特征,用人单位负担过重,政府责任在持续加重;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养老保险权益、公积金权益乃至职业福利权益等均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福利权益失衡的现象再置入社会分配中利益失衡的大格局中,调整起来并非易事。
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调整日趋固化的、失衡的利益关系。如何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促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在理性博弈的条件下,从利益失衡或福利权益失衡状态走向相对均衡、相对公平状态,是现阶段必须接受并需要妥善应对的重大挑战。因此,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已经不再是解决普惠性问题,而是要在巩固普惠特征的同时,真正解决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问题,它需要持续进行增量改革,同时也需要对存量进行结构调整,这必然遇到来自既得利益地区、既得利益群体的强大阻力,能否破除这种阻力是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人口老龄化、少子高龄化带来的压力不易化解
截止201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0243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7%上升到9.7%,老年抚养比从2000年的9.9%上升到13.1%。[4]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进行的同时, 高龄老人在同步增长,由北京大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联合完成的一份针对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社会调查表明:预计从2000年到2050年,我国高龄老人将以年均4.6%的速度递增,比60岁以上老年人的2.5%和总人口0.4%的年增长速度都快;高龄老人数量将从1200万增加到1.14亿以上,占老年人口的比重由9%上升到25%,届时每10个人或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名高龄老人。[5] 伴随老龄化、高龄化而来的是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也在增长,而中国的家庭人口规模却在不断缩减,1990年户均人口缩减到3.96人,2010年缩减到3.10人,2012年仅为3.02人。[6] 因此,在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综合影响下,经过近3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中国已是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家庭人口规模缩减最多的国家。
在这样的人口背景下,老年人的公共支出将急剧增长,养老金支付、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养老服务的供给压力会持续攀升,特别是家庭规模的大幅度缩减必然导致对养老服务需求的持续大幅攀升,为此需要付出的人力、财力、物力将呈倍数增长。能否为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做好养老金制度的财务准备并保持长期精算平衡,能否为满足亿万老年人医疗、养老服务需求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无疑是从现在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而未来10年将是至关重要的时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