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人类学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双向互动(2)

语言人类学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双向互动(2)

纳日碧力戈表示,语言人类学从人类学视角观察语言现象,发现语言使用、风格、形式和语域背后的意义,对许多人类学主题进行了创新研究。例如,社会化过程、人(自我)的文化构建、文化接触与社会变迁等,都在语言人类学研究中呈现出新的内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在社会急剧转型、文化迅速变迁的当下,许多民族语言面临日益严峻的危机。如何保护丰富的语言资源,特别是每一种语言中所蕴含的信息,是语言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就现实意义而言,在推进民族语言识别、保护濒危语言等重大课题方面,语言人类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邓晓华说。

湖北民族学院教授谭志满认为,人们对母语危机现象的“焦虑”以及对濒危语言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语言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同时,我国丰富的语言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语言人类学具有广阔前景。

理论基础薄弱但开拓空间广阔

谭志满认为,近年来,我国语言人类学研究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具体来说,语言人类学在语言接触与演化、语言政策、语言与民族文化、方言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不过,邓晓华也表示,目前在中国,语言人类学仍然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基础仍显薄弱,亦尚未形成融合不同学科、兼具系统性与独特性的理论与方法。

在邓晓华看来,学界对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及可行性的认识亟待提升,受研究者知识结构及现有研究材料的限制,在语言人类学领域,对中国语言及方言的深入研究确显匮乏。“但是,这也恰恰表明,这一领域具有开拓创新的巨大空间。”

濒危语言及边缘语言都是人类学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则构成了人类思维方式多样性的基础。在濒危语言保护这一现实问题上,邓晓华认为,一方面,坚持立足本土文化进行语言研究,擅于运用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语言问题。另一方面,语言学应当帮助其他学科,诸如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哲学解决重大而有价值的难题。具体来说,语言区域与文化区域、语言演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语言演化与人群演化、濒危语言记录与保护等都是值得中国语言人类学重点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课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