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军事外交文化理念的四个转变

我国军事外交文化理念的四个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论述国防和军队建设时指出要大力发展弘扬先进军事文化。回顾中国军事外交65年,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持文化理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军事外交领域不断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全方位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军事关系,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仔细研究发现,这种突破与军事外交中文化理念转变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从反霸维护和平到促进世界和平

新中国成立之初,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当时的国际环境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这一时期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成为中美军事关系的基调,围绕抗美援朝、援越抗法、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炮击金门等重大军事行动展开。20世纪6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反两霸”是中国军事外交的主旋律和对外关系格局的特点。进入70年代,由于苏联争霸野心不断膨胀,中国军事外交以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为主导,打击苏联全球性霸权主义的战略意图。同时,保持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军事往来,支持他们反帝、反殖、反霸的正义斗争。特别是,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裁军与军控问题上,揭露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假裁军、真扩张”的面目。总之,回顾改革开放前30年,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是中国军事外交中文化理念的主基调。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军事交往新格局。80年代中期以后,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环境,加强中印之间磋商与合作。同时,中苏边境裁军谈判取得顺利进展。冷战结束后,军事外交以“新安全观”为指导,中国以积极务实的态度继续参加联合国维和领域的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进入新世纪,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政府于2008年派遣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仍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和挑战。既有美国深化亚太军事同盟;也有个别邻国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上采取使问题复杂化、扩大化的举动。2013年10月,习近平明确指出,周边外交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成了军事外交的主要任务。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的主旨讲话,提出了坚持主权平等、坚持共同安全、坚持共同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包容互鉴、坚持公平正义的“六个坚持”主张。总之,改革开放后的36年,和平的文化理念不断拓展到我军对外交往的各个领域,这些军事外交的努力都是和平理念的生动体现和真实写照。

和平理念作为中国军事外交的基本价值取向,虽然各个时期表现方式不同,但它始终贯穿了中国军事外交的发展历程,并由国家层面向全球层面扩展,由被动应对到积极主动,实现从反霸维护和平向促进世界和平的理念转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