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方面,岛内的选举大环境非常不利于国民党的竞选。
造成这种大环境的原因有很多。一是马英九当局施政的失败,得不到民众的拥护,甚至得罪了他的一些铁票。比如说马英九的决策比较粗糙,推出的一些重大改革举措与民意脱节,事先没有经过很好地调查研究,事后也没有做到很好地宣导。马英九自己认为一个政策从长期来看对台湾社会好,那就按照政策改,所以他施政的一些改革措施过于理想化,脱离了民众,遭到民众的反对。比如说油电双涨实际上是得罪了中下阶层的老百姓,证所税案得罪了富人阶层,取消军公教年终奖得罪了他深蓝的支持者,十二年国教改革措施得罪了女性选民。岛内国民党执政的县市绩效不好,弊案频传。
台湾选举政治的复杂性也不利于国民党的竞选。国民党有一个强有力的反对党即民进党以及一些台独势力,他们是逢中必反,逢马必反,这就使马英九施政的失误在某种程度上又被片面地扩大了。在台湾现有的这种状况下,任何人来干,都很难干好,因为在台湾的历次选举中,蓝绿阵营屡屡陷入不分是非的恶斗。岛内媒体有一个词叫溺水式沉沦,也就是说国民党和民进党都掉到水里,你抓我头发,我抓你腿,要死一块死。
二是国民党本身党的机器老旧,包袱深重,国民党这个品牌已经被岛内社会很多民众看衰。国民党给老百姓的感觉是一个老旧的只为大财团服务的政党,不只是品牌不好,事实上国民党执政的一些县市的有些表现的确不是很好,而且国民党在选举、组织、动员等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于时代。怎么擦亮这个百年老店的招牌,怎么扭转日益恶化的政党形象,这对国民党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三是台湾社会老百姓对当下生活现状的不满。这既有外在的全球经济发展复苏困难的原因,也有当局执政不力的原因,也有民进党煽动的原因等。也就是说,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在流失,台湾社会的贫富差距在加大,这些都使民众很不满意,而这种情绪刚好在“九合一”选举中找到了宣泄的渠道。
第二个方面,在此次选举中国民两党的候选人特质。
国民党党内的内讧内斗也比较复杂,马英九除了跟国民党的一些元老派之间一直有矛盾外,马英九同台湾立法机构的负责人王金平之间也有一个“马王之争”,而且心结难解。我觉得,国民党从高层到中层、下层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团结一致对外的整体。深蓝的很多群众不满马英九的一些改革,比如说军公教的年终金没有发,自己的利益受损,所以很多人没有出来投票,有的投废票,还有的投反对票。从这次选举的结果来看,在蓝大于绿的一些选区里,很多投票率都不如预期,很多票都没有开出来。这种大环境就预示着国民党败是必然的,那至于大败还是小败还跟其他因素有关,比如说候选人的个人特质。
具体来看,连战的儿子连胜文这次参选台北市长,他的对手就是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的柯文哲,他是台湾大学医学院的一个外科大夫。在这次选举中他刮起了一阵旋风,他采用的“超越蓝绿反权贵”的策略,他把他台北市的选举界定为“贫民对权贵的一场宣战”。他宣称要摆脱所谓意识形态的对立,要推倒蓝绿对立的高墙,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中坚力量即白色力量的代表,得到了绿营民进党乃至中间选民的支持。这次民进党的选举策略里面就有一个比较高明的部分,民进党在台北市提不出人选,所以在2014年6月转而支持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的柯文哲。而连胜文被对手贴上了“亲中权贵”的标签,指责他们从两岸关系发展中获利,现在还想通过竞选继续获取更大利益。对手通过污名化、妖魔化把连胜文完全抹黑。
这次选举中,国民党台中市的候选人叫胡志强,他在台中连续执政了十几年。他的对手林佳龙也很强劲,在台中苦心经营了十年。由于胡志强年龄比较大,在台中执政时间太长,身体又不好,所以在台中市老百姓中间有一种换人做做看、换党换换看的氛围,这个极大地影响了选举的结果。
第三个方面,在此次选举中国民两党的竞选策略。
在这次选举中,国民党跟民进党的竞选策略是不太一样的。民进党在台北提不出候选人,就全力支持在台北的无党籍人士柯文哲。民进党把重兵都集中在台中,决战中台湾,最后在台中是大赢。民进党还非常注重文宣,在宣传中特别注重通过网络去动员老百姓。我们从这次的选举来看,台湾的青年一代,大部分都是挺绿,他们参与动员的愿望比较强烈,最终很多选票都投给了民进党。而国民党还是使用传统的组织战,用的是一种陆军的战法,通过基层组织、地方派系去动员。在网络通讯这么发达的今天,在年轻人自主意识这么强烈的今天,这种组织战现在看来效果不是很好。
“九合一”选举结果释放的信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