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陈立思: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4)

  四、中国人对待人类文明的态度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而且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明绵延五千多年没有中断的国家之一,现在正在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前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儒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融合而成的民族;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中华文明不仅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访问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创建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的种子。镌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习近平主席夸赞教科文组织忠实履行了使命,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同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对文明交流的友好态度。

习近平主席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第一,坚持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而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 第二,坚持文明是平等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第三,坚持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而形成的文明。从公元前100多年开辟丝绸之路,到近现代,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从未停止。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习近平主席还谈到中国梦。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中华民族的先人早就向往人们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发展过程。

习近平主席还讲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的问题。他说要让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就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提出了四条原则:

原则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应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更不能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地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

原则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丢掉了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我们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尊重、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原则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任何一种文明,都是流动的、开放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原则四: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丢掉了传统文化,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