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

[摘要]科学研判宏观经济的新走势,准确认识经济新常态的新特征,主动适应并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站在新发展阶段起点上的中国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和特征进行分析阐释,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和预期目标提出若干看法,对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政策思路建议。

[作者简介]张占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首次使用“新常态”这一概念,7月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提“新常态”,11月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全面阐释中国经济新常态,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经济新常态趋势性特征与重点任务做了更深入的阐述。这些重要论述、重大判断、重要部署,表明党对经济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成熟,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更加自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立足时代的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新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突破,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历史意义。我们要科学研判经济运行新走势,准确认识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把握重大的发展机遇,妥善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困难,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发展,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丰富内涵和趋势性特征

2014年11月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从9个方面论述了“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强调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的学习理解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新常态,很大程度上是想说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奋斗,我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了,是个经济大国了,已经是一个有影响的经济大国了。但是,放眼世界来看,还不是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不能停留在经济大国的认识水平和发展水平。我们需要科学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特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担当,勇于突破,靠改革和创新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启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高瞻远瞩的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判断,揭示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新变化,研判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体现了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的深谋远虑,表达了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质量效益提高的深切关注。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那就是“经济结构的全方位优化升级”。如果再展开一些,则具体包括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在内的丰富内涵和重要特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一是增长速度由超高速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表象特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了接近两位数的超高速和高速增长。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而2012年和2013年的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到77%。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季度统计数据,预计2014年的增长率在74%,经济增速进一步呈现放缓态势。为什么放缓?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的普遍规律,比如,“二战”后的日本、韩国、德国等一些经济追赶型和工业化崛起型国家,在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皆普遍地出现了经济增速回落的情形。从国际情况看,自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总量需求缓慢增长、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明显特征,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普遍乏力,使得我国的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萎缩。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过度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发展面临瓶颈,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总的来看,由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变化,经济增速放缓是趋势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降低。这恰恰是“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发展机遇。由于我国经济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在我国真实的城镇化率未达到峰值以前,保持中高速增长是可以期待的。我们要对经济速度的“换挡期”变化保持战略定力,用“平常心”对待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重规模、重速度导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也非常突出。“跑马圈地、占山为王”的粗放式增长极为普遍,黑色的GDP、带血的GDP困扰我们多年,市场竞争主要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的无序竞争,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十面霾伏”频频给我们敲响警钟。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匹配,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收入分配问题突出,等等。随着我国消费需求由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向个性化多样化特征转变、出口由单纯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向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并重转变、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传统人口红利优势向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优势转变,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在改进官员考核手段、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在质量型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推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力,努力提升“中国质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