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号文件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行动纲领

2015年一号文件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行动纲领

摘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更是首次为农村法治体系化指明了方向。

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一号文件中聚焦的主题往往是国家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因此历年的一号文件都会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更是首次为农村法治体系化指明了方向。

中央一号文件何以频频锁定“三农”

细数改革开放以来的多份中央一号文件,其中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共有17个。这17个文件并非一直连续,中间有过中断。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改革如火如荼推进的大背景下,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五个一号文件,对当时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18年后,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又连续12年聚焦“三农”。

盘点新世纪以来的这12份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既有针对“三农”工作全局的,也有专门针对农业科技、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等专项工作的。一号文件连续12次锁定“三农”,凸显出“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

一号文件涉农传统为何在上世纪80年代中断?对这一问题当时全国从上到下有这样一种认识: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基本问题已经解决了,今后重要问题都在城市,工作重心也从农村开始转到城市。

那么,时隔18年后,一号文件为何又重新锁定“三农”?这背后又有着更为深刻的背景:上个世纪末,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出现复杂局面,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几年低速徘徊在4%以下。此外,城市改革经过10多年“加速跑”后,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影响到了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今天,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表明“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更为加强。当前,中国正处在四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冲刺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缺了农村这一头。四化建设,必须补齐农业这一短板。在国家各项工作中,“三农”的重要属性仍十分明显。这些因素决定“三农”仍是中央亟须和重点部署的工作,也正是缘于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12次将靶心锁定“三农”。

农民法治观念存在四大误区:一是重人治,轻法治;二是重结果,轻规则;三是重守法,轻用法;四是重信访,轻法律

法治的生命在于落地,在于施行,在于进入广大民众心中。由于我国有一半以上是农村人口,再结合目前农村的法治状况和农民的法律意识调研数据来看,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点、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若要使农民走出法治观念的误区、突破当前制约农村法治建设的瓶颈,不仅要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还需在民主实践中增强农民的法律知识。同时,为农民用法提供制度渠道和平台也至关重要

2月1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个题为《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不仅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更是首次为农村法治体系化指明了方向。

“农村是依法治国的基点、重点和难点,农村的法治状况决定中国的法治状况,农民的法治意识决定中国的法治能走多远。”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法治建设的重点难点在农村

中央一号文件称,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同时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善于发挥乡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法治中国建设包括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特别是农村。”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城乡基层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丁文说,在农村,由于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之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存在,法治这一上层建筑相对来说比较滞后,例如纠纷解决、法治运行并未在既有的规则之上进行。

自2009年以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村进行每年两次的大规模抽样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调研数据。

徐勇和丁文是华中师大中国农村研究院2014年“百村观察”项目“农村法治建设”专题调查的负责人。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