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用好管好校园网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建好用好管好校园网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摘要: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校园网,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对于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维护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校园网,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对于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维护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现状

校园网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多媒体网络平台。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校园网络建设迅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成了以各大高校门户网站、主题网站和众多二级网站相结合的结构完整、服务多样、资源丰富的校园网络系统,为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提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成为立德树人的新阵地,师生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校园文化和服务的新平台。

1.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根据《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普遍比较重视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半数以上的高校发布了专门的教育信息化规划,超过90%的高校列有专门预算,信息化基础设施总体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校际差异较大,“985”工程高校、“211”高校发展水平明显较高。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开放大学等发展迅速,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支持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开放发展的继续教育信息化体系正逐步形成。办公、教务、科研、学工等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各高等学校广泛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得到普遍采用,但不同业务环节的系统整合、数据互通还需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比较普遍,但多处于浅层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区域、校际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亟待加强。总体上看,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已经整体度过初期的起步阶段,进入应用整合阶段,部分发达地区已开始进入技术与教育融合阶段。

2.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各地各高校制定了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健全校园网络监管、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具体措施。在省级层面,按照统筹协调、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责任落实的要求,成立了由省委网宣办、省教育厅、省公安厅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的省高校校园网络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省校园网络管理的统筹、调研和协调工作;明确了各部门、各设区市的工作职能。各高校根据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相继成立了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统一规划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经过多年努力,基本建立起从教育网站域名及虚拟主机申请备案、校园防火墙设置标准,到网站建设、网络内容审核、交互式栏目监管等,涵盖整个校园网建设环节的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

3.校园网络管理服务和引导水平不断提升。着力加强队伍建设。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组建以新闻发言人为领衔人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帖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帖,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建立校园网管理员队伍,明确归口部门,落实相关人员。建立网络技术员队伍,为网络正常运转提供技术保障。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构建网上育人服务新平台。支持和鼓励班主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建立微博群、微信圈,回应社会和校园热点,积极传播网上正能量。通过建立校长书记信箱、网上心理咨询室、辅导员博客、微博、班级(公寓)QQ群等形式,与学生在网上开展平等互动的即时交流,为大学生的成才发展答疑解惑,指路引航。积极探索学生工作进手机的方法,通过手机传播党和政府政策,传递校园文化活动和服务信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二、校园网络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当前的世界已进入一个网络信息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辐射面更广、交互性更强的新型媒体。一方面,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使绝大多数高校师生拥有了移动网络终端,“网络生活”已经成为相当部分师生日常生存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脆弱性,造成了互联网具有管理复杂性、易受攻击性的特点。相对于网络技术与运用的快速发展,网络管理立法、管理规则、管理方式与手段的相对滞后,以及部分干部教师对校园网的本质与规律认识不够,使高校校园网的安全管理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与挑战。

1.从网络实施建设看,校园网已成为受攻击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校园网上储存着大量的身份信息、学业信息、科研信息、决策信息等,针对信息窃取的数据泄漏攻击方式已成为攻击者的重点。目前相当部分高校校园网的基础建设、特别是安全管理的实施建设还比较薄弱,管理漏洞还不同程度存在。投入不足,无法持续改善校园网的软、硬件设施;专业人员不足,除了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无暇顾及校内数万台计算机的安全;应对网络攻击的能力较弱,一些学校只有对关键技术与敏感部门采取物理隔断的方式保证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盲点,特别是二级学院、教研室、研究所等自建的网站和学生生活区的网络,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维护,存在较大隐患。防范意识淡薄,学校普遍缺乏网络安全课程和网络安全教育,许多学生、教师对网络安全认知不清,存在有意或无意间传播计算机病毒、泄露数据信息等情况。

2.从网络信息传播看,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与引导权面临着更大挑战。高校师生已经成为各种势力利用网络进行渗透的主要对象,校园网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汇的平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要战场。一方面,一些别有用心势力利用师生参与意识高、表达能力强的特点,以及网络舆论触及公共领域越来深入和网上热点呈现出规模扩大、密度升高、影响加深的趋势,设立或操纵一些专门针对高校师生的网站,通过操作一些具体诉求(如官员财产公示、环保等),炒作热点、焦点问题,将偶发事件普遍化、制度缺陷体制化,煽动社会不满情绪,丑化党和政府形象,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传播错误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相当部分高校校园网站、论坛存在吸引力不够、针对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导致部分师生很少游览校园网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甚至丧失了网络舆论的话语权与引导权。

3.从网络功能发挥看,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一是网站建设水平不高。大部分高校的校园网内功能网站建设为分年投入、分批建成。除校方官网外,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网站采取各自建网、自主管理、学校提供服务器的方式,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各网站采用的软件不同,数据不兼容,不仅造成网络建设与维护成本较高,师生使用不便,而且给信息的安全管理和防范产生带来较大隐患。二是管理能力不强。一些高校和领导对校园网的基本功能与属性认识不清,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与规律研究不够,较为普遍存在重建立、轻运转,重应急、轻长效的现象,存在制度不够健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等问题。三是引导与服务能力不足。一些干部教师对校园网所具有的教育、媒体、文化、社会等多重属性的认识不清,对校园网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民意表达汇集和思想教育等多重功能缺乏了解,管理方式以“堵”为主,应急处置以“封”为先,教育引导以“灌”代教。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多管齐下,通力合作,着力提升网上先进文化传播能力、正面舆论引领能力和依法科学管网能力,努力实现网络信息传播规范有序、网络文化阵地富有活力、网络文化产品丰富健康、网络文化管理科学有效的工作目标,把高校校园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校园文化和服务的新平台、师生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1.建立和完善网络法制建设。网络法制建设是网络管理的基石。虽然我国网络法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网络传播活动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与网络飞速发展的实践相比,立法明显滞后,致使现行法律出现法律模糊地带和边缘地带,大量网络侵权和网络犯罪无法进行法律追究。由于缺乏网络基本法,多头管理、相互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给执法带来困扰。应逐步加大网络的立法力度,立法部门应根据现实需要,对原有的法规条文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做到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法可依。当前,亟需加强基础性立法,对网上信息发布规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网络违法和犯罪的认定、网络游戏、网络娱乐的分级等问题进行立法,提出立法规划,排出时间表,逐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法体系,进一步推进网络传播行为规范化、有益化、法制化。

2.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各高校党委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一系列指示精神,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与教学、科研等领域的工作一同研究部署、一同检查落实,切实履行好领导责任。推动领导干部全面熟悉和运用互联网。要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懂网、用网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引导领导干部了解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准确理解互联网的定位和功能,全面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

3.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推广上海“易班”模式,建立属于大学生自己的校园网络虚拟社区。利用博客、播客、即时通讯、流媒体等新技术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新产品,整合校园网站栏目、内容,突出特色和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栏目,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实现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学习、即时通讯、博客、微博、个人空间、交友、无线增值服务、社区营销、社区搜索等为一体,同时应借鉴门户型社区如猫扑、天涯社区等的博客、相册、游戏、音乐、视频、电影、角色扮演等娱乐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全方位的学习生活娱乐服务。拓展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网络资源下载等网络媒介形式,鼓励教师、辅导员和优秀大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建立博客、微博等,随时与学生在网上开展平等互动式的思想交流,及时为大学生的成才发展答疑解惑,指路引航,实现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4.增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和控制力。加强正面网络舆论引导,培育主流舆论,确保网上正面舆论强势,是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的关键。加大网上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的力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上多样性的思想意识,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旋律。完善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完善相关工作流程,制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预案,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迅速行动,力求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抢占网上落点,第一时间加强评论引导,切实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及时澄清虚假信息,及时封堵和删除有害信息,确保管理高效迅捷、舆论引导准确有力。要主动与社会媒体联系,通过正确的信息传递,避免造成社会的误解,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

5.加大网络安全管理新技术开发力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集聚优势,加大研发、运用网络安全新技术的力度,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监控防御功能、检测预警功能和覆盖孵化功能。通过加强身份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防病毒技术、安全审计技术等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对破坏计算机系统的病毒和盗取信息的软件进行检测、拦截、删除,从而有效防范网络黑客等的攻击,利用信息识别、信息过滤、自动侦缉、不良信息自动报警等监控系统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和校园稳定以及欺骗、误导和暴力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内容予以屏蔽、过滤,提高网络安全事件的异常发现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坚决防止反动、低俗、侮辱、色情、赌博、封建迷信、凶杀暴力等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络系统,遏制不良网络文化在校园内传播。实施网络信息发布责任制度,按照“谁发布,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净化网络信息来源。

6.加强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学校在做好国家有关网络安全法规条例宣传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网络使用不规范典型行为,制订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网络道德规则,并最终上升为普遍使用的准则,来规范约束大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行为。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之中。开设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课程,着力培养大学生敏锐的网络识辨意识、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熟练的网络运用能力和较强的网络创新能力等,提高他们在虚拟空间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文明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及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和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网络文化价值观,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提升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防御能力。

(作者系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