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落地一周年,同时,各地的两会进程也已经进入尾声。在对于未来政府工作提纲挈领的两会上,河北、北京和天津三地对于协同发展的表述,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交集是一定的。
三地各寻突破
京津冀三地的两会陆续召开,恰逢京津冀战略的周年庆之际,本次的地方两会河北省还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表现出以往的热情主动,其所属的保定、唐山、廊坊都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寻找机会、搭建平台对接北京产业转移;而北京市受“上层指示”和自身的“大城市病”的困扰也显示出了相当大的开放姿态;唯有天津还是表现出异常的淡定,其有关对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的报告仍然惜墨如金,但也开始有了一些新的举动。
北京欲寻“瘦身”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北京是关键。在北京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京津冀居于2015年任务之首。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这是北京的刚性任务。交通、环保和产业对接,要成为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北京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很上心,条分缕析,大事小情,均有涉及。基本上,北京在京津冀协同上的地方设计,拿得出手。
这种“有舍有得”的精神也体现在“两会”的讨论中,比如新机场的布局向河北倾斜,比如市长表态“污染企业就地关掉,一个都不转(移)”,以及“对于外迁企业的纳税,北京不吃独食”。
天津主打自贸区
在京津冀大三角关系中,北京和河北的角色非常清晰,前者是瘦身健体,后者是成人之美。天津居其中,定位不易。这也体现在天津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未单列成章,而是散落在其他主题的文字表述里。
在去年底,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被国务院批复,这成为天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亦强调,要以自贸区建设为重要抓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但自贸区不是天津在京津冀里另起炉灶,这一点在天津政府工作报告里意思表达得很清楚:自贸区要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实现更大突破。
显然,天津自贸区是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中的。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和产业集聚,身后的京津冀市场腹地,都将使得自贸区成为京津冀的另一个引擎,加快该区域的开放。天津做好自贸区,必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大推力,形成京津竞合格局的再平衡,也有利于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口中的“双城记”。可以说,自贸区就是天津在京津冀中的定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