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过分解读“环卫工心愿卡”(4)

不应该过分解读“环卫工心愿卡”(4)

【启示与思考】

一张挺普通的图,却引发舆论两极化反应:一方面,很多媒体和明星都转发了这条微博,希望通过信手转发,来表达改善空气质量和给环卫工减负的愿望;一方面是以“道德绑架”为由的抵制,它还引出一系列包括“请不要开车,交警要过年”“请不要网购,快递要过年看爸妈”“请不要坐火车,乘务人员也想回家”之类的极端化恶搞语言,以表达自己的不认同。

以底层环卫工人为“道具”,呼吁人们少放鞭炮,这样的说服效果兴许挺好。但“鸡汤”到底只能在瞬间熨帖人心,获得心理共鸣,却未必容得下细细掂量。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一旦某种声音聚集成一个舆论场时,网友们很乐意钻到舆论场中央,“去伪存真”,提取这种声音的“干货”。而鸡汤式的劝善帖又多是以情取胜,如果只是煽情而非说理,抽丝剥茧后,鸡汤式的劝善帖便开始面临尴尬。

这件事的争议,从根子上来说,就是围绕“过年该不该继续放烟花”这一悬而未决话题的、糅合了权利义务关系与道德秩序的争鸣而已。得看到,近年来,这种争鸣的平衡相持态势正日益被打破:虽说禁放派从噪声、空气质量、资源浪费等角度发出的反对声音,并没有成为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压倒性决断,但随着近年PM2.5的备受重视,许多支持放鞭炮的人开始发生摇摆。可以想见,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提高,庆祝年俗方式的多样化,无鸣鞭不欢的情况或渐成末势。

环卫工心愿卡,不是道德绑架,而是对文明呼吁的选项之一,这种表达也许并非最完美的表达。但它只要在春节之前,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人们再一次关注这一话题,并身体力行地少放鞭炮,其作用就是积极的。倒是某些人,总能从正常的事情中,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搞出些为反对而反对的花样,并将其夸张到极致,更值得反思。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