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一带一路”建设转变资源开发方式

依托“一带一路”建设转变资源开发方式

依托“一带一路”建设转变资源开发方式

近几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水平,但基础的相对薄弱还是给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当前,中央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方针,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的同时,也为西部地区转变资源开发方式提供了契机。

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中国目前已探明的自然资源有一半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因此资源优势是西部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但是,西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缺少争取合法利益的机制和利益主体诉求能力的差异,使得现行制度安排并不能充分反映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

首先,西部省区提供的能源、原材料等低附加值产品在市场交换中以较低的价格销往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在获得加工工业利润的同时,又凭售出的工业制成品获取了商业利润,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难以转换为商品优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发达地区在生产过程中将大规模应用新技术,一方面新材料不断涌现,使一些传统生产所需要的材料可用人工合成材料代替,如强化塑料管可代替镀锌水管;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使得不可再生的能源,如石油、煤等不再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能源材料,从而大大降低自然资源在投入要素中的比重。对初级产品需求的不断下降,使得拥有丰富资源的西部地区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其次,资源地居民是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承担者,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矿业企业因占用土地及造成环境外部性与资源地政府及居民会产生直接利益冲突。如征地补偿问题不仅涉及农民切身利益还涉及地方政府利益。再比如“一次性货币补偿”方式,忽略了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并且存在基层组织侵占、截留、挪用补偿款的现象。

最后,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是在地区经济基础极端薄弱的情况下起步的,片面追求经济速度与规模而实施非保护性开发,致使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建立了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体系,导致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低,资源开发效益差。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通过扩大向西开放,使中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得以加强,同时带动欧亚大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充分调动区域内能源、矿产、旅游、文化、工业和农业资源,实现区域内国家产业合理布局、互相补充、共同繁荣。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应将优势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建设有机结合,加强沿线城市之间的合作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合理规划产业结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抢抓机遇,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重点指出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生产要素成本低、市场发展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国外产业转移,在优化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不断推动东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因此,西部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前提下,厘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内在关系,以生态净产出(即“绿色GDP”)为目标,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转变,保持生态环境和谐稳定与平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必然选择。

一是开展重点技术的研究和攻关,鼓励资源循环开发利用,以引进、消化、创新为主,集中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重大设备和新工艺流程等方面的难题。企业围绕节能降耗、废旧物资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等环节,研究开发和引进推广综合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减量技术和废弃物再生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延长循环产业链条,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