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

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

英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罗马不列颠时代(公元前55年-410年),英国便修建了百余座城镇。中世纪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工商业的发展一度让城镇得到复兴。16、17世纪,原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陆路、海洋和运河交通的改善,使得城镇逐渐摆脱其农村腹地无法供养大量城市人口的限制,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由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这一时期的乡村教育也获得初步发展。1570年至1640年间,英格兰地主和约曼的繁荣推动了乡村和集镇、农舍及绅士宅邸的大规模重建。农村中等阶层的日益富足及其改善生活水平的渴望,推动了英国人对教育、捐赠学校及文化的需求。宗教和现实的需要也成为鼓励穷人获取识字能力的强大动力。从宗教的角度讲,只有识字才能阅读《圣经》,了解圣经中描述的内容,理解清教传教士反复宣扬的思想。从现实需要看,根据近代初期的司法,首次犯事的人会因能诵读《圣经》而获得从轻处罚或免于处罚,这成为许多人识字的动力。

近代英国嬷嬷学校

当时,乡村教育机构主要有地方文法学校、综合性学校、“小学”及慈善学校。地方文法学校大约有二三百所。它们既开设拉丁语课程,也开设职业课程和初级课程。服务对象是周边教区的小贵族、约曼和商人家庭,旨在让孩子们为当学徒做好准备。教师个人的才能是学校成功的关键,某位教师的到来或离去往往导致学校声望的升落,它们常常因管理不善、教学马虎或不能满足本地需要而轻易衰败。综合性学校大概有千余所,自由择业的老师是它们存在的关键,他们尽其所能地教授愿意上学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学生,内容包括字母基础、算术、拉丁文等。它们得到的捐助较少,靠认捐和杂费艰难运转。“小学”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私塾。它们多为收费而开设,主要教读、写、算。它们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通常设在老师的家中。老师是一些力图糊口的穷人。慈善家创建的学校是私塾的补充。自宗教改革以来,在穷人中扫盲并传播宗教的慈善学校便多有创立。慈善学校的创建者将财产交付给托管人,托管人则将收益或规定中收益的一部分作为薪酬支付给老师。作为回报,老师通常被要求为托管人指定的本地孩子提供免费教育。在偏远和人口稀少地区,学校尤其稀缺,教书的任务则落在半大的男孩身上。在乡村,接受教育的主要是约曼及佃农子弟,大多数乡村子弟,如仆人、长工、茅舍农、贫农的后代,则无法接受任何学校教育。

18世纪中后期,技术领域的革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新农业技术的使用、农场的合并、农村公地的圈围,不仅改变了农场劳工的地位,也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社会关系。在深刻的社会变动中,教育成为发生冲突的一个主要领域,而大众教育的创办则成为一个持续的公共问题。此时各种社会思潮和主张,如政治激进主义、慈善传统、边沁的功利主义、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福音运动、卢梭的激进教育思想等,都试图对这一时期创建学校的理念和努力施加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人为解决乡村和穷人教育问题进行了许多可贵的尝试。其中,慈善学校运动、主日学校运动、英国国教会牧师格里菲斯·琼斯在威尔士发起的“流动学校运动”、苏格兰教育家安德鲁·贝尔博士和英格兰教育改革家约瑟夫·兰开斯特创立的导生制学校、教育理论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新拉纳克开办的未成年人学校以及后来的幼稚园运动等,便是其中的代表。到19世纪20年代,各种形式的大众教育都得到了相当规模的发展。一方面,作为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各种新式学校教育急剧发展;另一方面,乡村学校在整个教育模式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乡村学校或由教区资助,或靠认捐维持,有些则被建成慈善学校,有些则是衰败的捐助学校。乡村学校大多隶属于英国国教会,尽管规模不大,却常常采用导生制。

在这一时期,尽管英国人为解决乡村和穷人的教育进行了诸多尝试,乡村学校也为广大儿童提供了一定的教育,但是努力仍主要限于教会、民间自愿团体、自治机构和家庭,王室和中央政府虽偶尔对教育表现出兴趣和关注,但依然未能介入教育的发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及童工盛行的背景下,教育经费缺乏,办学资源不足,教学设备简单而匮乏,教师素质低、薪酬微薄、队伍不稳定以及学生出勤率低等,成为长期困扰乡村教育的问题。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