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之七:公共外交的比较
公共外交的兴起是一个全球性现象,不管是实力强大的大国比如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印度等,还是实力不济的小国比如挪威、新加坡、泰国等,都在重视和加强公共外交。然而,对于大国和中小国家开展公共外交,学界也存在一些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大国才可能开展公共外交,“弱国小国无外交”,公共外交首先是信息化时代大国外交的重要产物。一些大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信息革命感觉灵敏,在公共外交上起步较早,发展比较迅速。从20世纪上半叶就着手推进公共外交的变革,逐步建立了健全的公共外交体制,具有相对独立的公共外交人才储备和经费来源,并且挟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价值标准、综合实力等要素优势,对其他国家展开了全面的公共外交攻势。这一点是中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无法比拟的。相反,那些小国即便如何努力,也无法达到大国的水平。
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国有大国的公共外交,小国也有小国的公共外交。加拿大和挪威虽然属于西方发达国家行列,但却都是“国微言轻”的中小力量国家,受制于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政治影响力以及国土疆界大小的制约,它们所开展的公共外交与英美法等大国所开展的公共外交必然存在差异。约泽夫·巴托拉认为,大国与小国的公共外交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开展公众外交的目标方面,作为“硬权力”的辅助手段,大国公众外交主要致力于改变形象或“重树品牌”(re-branding),以获得拥护和追随,而小国公众外交主要是为了引起世界传媒和民众的注意(capture attention),促进他国对本国的了解;二是在开展公众外交的范围和程度上,西方大国强调“广”(volume and breadth of message and image),而中小国家突出“精”(niche areas);三是在合法性方面,相对来说,大国获取的合法性要比小国低,大国注重起始合法性(outset legitimacy),小国重视吸引力(attractive causes)。(46)
当然,尽管大国与中小国家公共外交存在差异,但在一些具体策略方面的差异不大,都是采取现代公关、营销、传播的手段从事具有政治意义的外交事务,之所以存在具体技术方法的差异,完全取决于特定的外交对象和外交情境需要,并不是本质上的差异。总之,在信息化时代,现代国家要消除国际上非利己的舆论,塑造国家形象的品牌,赢得其他国家公众的同情和支持,就必须更加重视公众外交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将公众外交提上了议事日程,公共外交必将随着信息化的深入逐步加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