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靠什么赢得比较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坚定的回答: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实践表明,36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还是要靠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为中国在世界发展竞争中赢得了比较优势
面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国发展经验,提出了靠改革开放赢得与资本主义竞争的比较优势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成功地借鉴和吸收了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现代国际竞争理论,把微观分工与竞争理论拓展为宏观战略与国家体制竞争理论,使我国的改革开放战略更为清晰,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比较优势原理可以追溯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这一理论说明,不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如何,都存在着比较优势,都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而获益并实现经济发展。
今天,我们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的条件使发展的竞争成为主题。发展竞争是经济意义上的,也是社会与民生意义上的,更是制度意义上的。因此,借用比较优势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即使生产力水平落后,仍有可能靠创造经济体制的优势赢得国际竞争。因此,在本质上,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在微观意义上表现为内含于产品之中的成本竞争、技术竞争,在宏观意义上却是制度竞争、战略竞争。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生产在低水平上的均衡发展。这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也有着这些国家从一开始实施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充分彰显了集中起来办大事的优势,但由于千差万别的生产活动很难被一个计划体系所涵盖,特别是哪些生产要素具备优势没有客观的评判与检验标准。因此,在这样的体制下,难于形成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是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道路,并催生了社会主义体制的深刻变革。
改革就是体制的优化,开放就是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者都在于构建体制优势,并改变生产力落后的劣势,从而最终赢得国际竞争。社会主义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是在生产力水平仍很落后的情况下,通过改革开放形成了体制上的比较优势,在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竞争中体现了更强的竞争力。即使在今天,我国生产力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但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根源就在于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形成了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
二、中国在世界发展竞争中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
从国内讲,改革开放使中国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积极而稳健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在改革的道路上,中国不是简单化地、一步到位地全面实施市场经济,而是从价格改革、企业制度改革等开启了市场机制与制度建设,从利用市场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直到今天站在了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新起点上。中国改革道路的特点是,市场本身就是由政府培育的,而不是自发盲目生长的。这样的改革不仅加快了市场化进程,而且有效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政府有着强大的发展战略规划与推进能力,所承担的经济职能是发达国家所不能比拟的。相应地,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两种力量,一种是市场,一种是政策。一方面改革不断培育市场,另一方面政策持续引导市场,激励市场主体,使市场更快成长。在短短36年中,中国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各类企业全面成长,各自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是世界经济史上所罕见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通过改革构建的是一个各级地方政府都有较强经济职能的经济体制。各级政府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下级对上级负责,全党对中央负责。这种地方有着巨大发展职能和积极性的经济体制,就像高铁动车一样,多节车厢都有动力,而不仅靠一个车头的动力,实现了整个列车的高速运行。这是中国经济体制赢得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
从国际讲,改革开放使中国搭上了经济全球化快车,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不断重构比较优势。改革开放36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外资大量流入与外贸高速增长,对中国经济快速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流入国和第一大贸易国。特别是,积极引进外资推动经济发展,主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市场开放,不断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开放性优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