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军抗日烈士陵园

二十九军抗日烈士陵园

摘要:“二十九军抗日烈士陵园”,占地58.5亩,内葬全身的烈士280位;另一座大墓中葬尸骨不全者36麻袋。其中官职最高者连级(营级以上运往南京,共18位)。烈士中,有参谋邓志昌,因知塘沽协定而气死的;时任山西司令太寿山儿子太永祥;抗倭名将戚继光后代戚德言;张英的战友、江苏省阜宁县小尹庄的尹良民(时任排长)等。 此碑,高2.4米,宽0.8米,厚约0.3米。碑之阴面无字。

“二十九军抗日烈士陵园”,占地58.5亩,内葬全身的烈士280位;另一座大墓中葬尸骨不全者36麻袋。其中官职最高者连级(营级以上运往南京,共18位)。烈士中,有参谋邓志昌,因知塘沽协定而气死的;时任山西司令太寿山儿子太永祥;抗倭名将戚继光后代戚德言;张英的战友、江苏省阜宁县小尹庄的尹良民(时任排长)等。 此碑,高2.4米,宽0.8米,厚约0.3米。碑之阴面无字。

1933年,唐山地区所属长城一带,发生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惨烈血战,即震惊中外的“长城抗战”。 1933年初,日军侵占热河省(今河北、辽宁、内蒙古各一部分)以后,向南面长城各关隘进攻。驻守长城沿线的宋哲元二十九军,在西至马兰峪东到冷口的—线,以简陋的武器同配以飞机、坦克的日军拼杀血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因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方针,长城抗战遭致失败。 坚持战斗的二十九军,是爱国将领冯玉祥的部下,由张学良改编的国民革命军。军长宋哲元,副军长刘汝明,下辖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暂编第二师(师长刘汝明兼)及教军团等,约1.5万余人。其作战部署:由张自忠率领的三十八师担任马兰峪至龙井关一线防务,以遵化为中心,罗文峪为重点;由冯治安率领的三十七师,负责潘家口至城子岭口一线防务,以三屯营为中心,喜峰口为重点。3月9日至5月中旬。先后与敌浴血奋战。杀伤敌虏2万余人,我军亦伤亡数千之多。

随着激烈的战斗,设在遵化城西60华里的石门镇娘娘庙内的后方医院,伤员们不断增加,牺牲者越来越多。起初.是将死者用大车运往通州或送回故里,后来不便如此。驻在石门镇潘乃同老团长家的宋军长,同本镇人、入过金陵讲武堂而参加此次战斗的张英和北平红十字分会负责人熊希龄等商计,决定在此地建座陵园。当时宋军长向“石门离清陵很近,交通方便.罗文峪、喜峰口伤亡的将士又多,干脆在这里选块宝地吧!我看就让陵园门口对准陵区的大碑楼。让烈士们长眠于此,我的心才会平静些。

后来,藉勘察陵园地址之机,宋军长又对陵园管理员张英和看陵园人任长有讲:“这些烈士们都是遵守我那‘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誓言牺牲的,你们一定替我祭奠好他们。今后,我管活的。你们俩管死的,咱们——起拯救民族危亡啊!” 时至五月初七(阳历5月30日),建陵园工程正式起动。参加者是:中国红十字协会北京分会的张桐林、王醒民。二十九军参谋赵兰亭、白副官张英和遵化县长李潮、石门镇董周养田、镇巡官庞子泽等。砖瓦木料取之于蓟县东葛条村清东陵的傅公陵。两年后竣工。

陵园座北向南,占地58.5亩(另征地60亩,留作陵园的管理费用)。大门上方横悬“二十九军抗日烈士陵园”10个一尺见方的大字巨匾;内建瓦房10间,专供烈士家属们扫墓时食宿及办公等。内葬:将士们单人墓280座(后有18座干部尸骨送往南京,又有部分已迁走)。单人的墓碑,军官用石标名。士兵用砖标名。陵园的北侧建座大坟墓,直径约两米,高约2.4米,内葬36麻袋不全的尸体(传说内有一营长残肢),系从冷口、喜峰口、罗文峪等处拾得的。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