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航标(2)

新常态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航标(2)

——中办、国办《意见》、《标准》的解读与落实

“八大举措”:

绘制文化民生“施工图”

(一)抓住关键点,编制公共文化系列专项规划

编制公共文化“十三五”规划和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专项规划纲要,走分众、分级、分圈层、分板块创新发展的路子。政策、资金和项目向边远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倾斜。对地广人稀的偏远山区、牧区,打破行政区划,整合资源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流动设施的配送力度。大力开展“一馆一团一车”“汉藏文化交流”“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优秀文化进藏区、进寺庙、进社区、进农家。

(二)立足根本点,建立公共文化地方标准体系

充分发挥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组的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形成联动推进的管理体制。开展《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调研,出台《四川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作为四川省公共文化“兜底”标准。除设立一般性标准如场馆标准、活动标准、评估标准、管理标准等外,还建立欠发达地区“特殊标准”。

(三)深化创新点,推进基层文化中心和法人治理改革

在全省农村和社区广泛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制定乡镇、行政村、社区、聚居点4个门类的建设标准和考核指标。在两馆一站推行多种模式的理事会制。指导省文化馆、省图书馆、省博物院开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解决公共文化机构去行政化问题。与武汉大学合作共建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为四川省文化政策研究提供经验和数据支撑。

(四)撬动突破点,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

贯彻落实四川省政府《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意见》。鼓励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入竞争机制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设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完善政府采购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办法,实现公共文化投入由“养人养机构”向“养事养项目”转变,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竞争局面。

(五)找准切入点,推广县级两馆“总分馆制”

改变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孤岛”状态,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改革,统一资源配置、统一服务标准,实现与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六)着眼需求点,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完成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考核验收,组织开展第三批示范区(项目)申报,组织参加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对全省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进行督导检查。

(七)把握着力点,推动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

整合省直单位的资源开展“春雨工程”——四川文化志愿者宁夏行、藏区行、彝区行。开展“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四川行等文化志愿示范活动。在汉藏村寨、彝家新寨、学校结对子、种文化,在藏区、彝区建立一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形成绿色网络。

(八)夯实落脚点,举办四川艺术节优秀作品展演

出台繁荣发展群众文艺创作的政策,选拔优秀作品和项目参加中国政府文化最高奖——中国艺术节大赛。办好首届四川艺术节,把四川艺术节办成具有时代性和群众性,民间和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大餐。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四川各地要制定出详尽的施工细则,使这份普惠文化民生的改革新政以工程进度台账的形式得以实现。

(作者:四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