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对学生生活的生成意义
英国数学及哲学家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使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生成意义,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这一点与因材施教呈现出根本不同。因材施教需要判断学生之“材”,然后决定施教的内容和方法。生成意义则并不关注学生的材,而关注立即使得教学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生成意义,促使学生展开学习;同时,一旦关注到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或者教学内容之外的材料生成了意义,立即促进其展开对其他材料的学习。这种学习并非针对学生之材,而是针对学生当下的生活。
生成意义另外的重要性在于,信息(information)数量极其庞大,我们可以轻易地在互联网、图书馆找到,但信息不是知识(knowledge),不是学生个人的知识。只有经由生成意义,信息才能转变为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有意义的个人知识。生成意义与动手试验及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因为动手能够立即看到自己动手的结果,看到其效果,导致积极的个人持续学习。
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意义过分单调,就是考试取得好成绩,高考考上北大、清华,或者其他好大学。这种单调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无意义,是我们教育中最大的问题之一。
★支持学生的自我学习
超越因材施教的教学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教什么不再那么重要,学科知识的内容成为当下教育的媒介以及未来学生的背景,但不是目的。与此同时,学生选择学习什么变得更加重要,因为选择基于学生现在的内在动因,并且有可能如乔布斯的书法课一般在未来被串联起来,生发出超越想象力的意义。
在这样的价值观之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有时产生的与常规教学计划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予以特别支持。当互联网走入学习领域之后,学生的自我学习有了更加方便的条件,这包括灵活全面的网络检索、互联网知识库以及逐渐发展的网络课程如慕课。引导并支持学生在课本之外的自我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建立新的教学成功观念——超越教师
什么是成功的教学?什么是优秀的教师?因材施教的逻辑意味着最好的学生与教师最终达到同样水平,知识和能力没有衰减。但超越因材施教的教学需要这样的观念:教师应当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所谓超越,并不仅仅意味着教师当年高考500分,所培养的学生在今年的高考中成绩超过500分,而意味着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超越教师的经验、想象力和期望。这种超越,并不指向学生毕业时的成绩,而是意味着学生40岁、50岁时的成绩,意味着学生在人生阶段的持续创新。以短期标准衡量教师是容易的,比如其学生的统考成绩,比如学生的高考成绩等。建立新的教学成功的观念并不容易,但却是必须的,这种新的成功观念如果能在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心中逐步确立,会导致新的学习、教学和教学管理,导致创新人才的泉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