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人才还需超越因材施教(2)

培养创新人才还需超越因材施教(2)

★师生平等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中蕴含着一种潜台词,那就是学生和教师并不平等,教师是先行的觉悟者、知识和真理的掌握者,真理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在《师说》中,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被表达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似乎教师就是百科全书,就是全能全知者。教师们也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师在课堂上回答不出学生奇怪的问题,会有一种潜意识中的羞愧。“我是教师,我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我怎么会在课堂上被学生卡壳呢?”

超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中,我们要坚信,真理是学生自我发现的,而非教师所教。因而在本质上,学生也是教师,教师也是学生,师生完全平等。学生有崭新的头脑和超越范式的思维,当教师认为学生与自己平等时,空去了权威的身份和满的头脑,不仅自己常常会受到学生的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也会自由地生长,更容易提出超越范式的新思想。在这样的观念中,学生在成长,教师也在继续成长,他们一起在教育的过程中、在师生交往中寻找自己。

★给予学生足够挑战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呈现出静态和僵化,因为教师需要判断学生之材,因“刻板印象”之材而施教,颇为类似“刻舟求剑”,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局限,无法应对总是变化着的学生。

超越因材施教的教学面向学生变化的、超越教师想象力的未来,在教师努力不去判断学生之材后,教师努力给予学生足够挑战。所谓挑战,是指超越当下知识的一般背景,也可能是问题本身当下并无答案。挑战不是教师在教,不是教师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促使学生去开创超越想象的未来。

★宽容的教学原则

宽容并不仅是一种态度,我们在这里特指一种教学原则。这个原则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呈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观点和研究方向的宽容。当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对一个问题的“标准”解释时,这种解释要么符合既有知识范式,要么是教师创新的个人观点。这时如果遇到学生新的、与教师所传授的不同的观点,并且学生的观点有着基本的依据且态度认真,就需要教师格外的宽容。宽容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认真倾听和严肃探讨,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而非处罚,比如给学生判错和扣分。

第二、对失败和错误的宽容。创新意味着解决人类整体还未知的问题,对于这类真正未知的问题而言,解决的可能方向是360度的,其中可能只有一个方向正确。但要找到这1度的正确方向非常困难,理论上失败和犯错误是必然的。这意味着在哲学层面、在社会文化层面必须宽容和鼓励个人失败和犯错误,因为鼓励犯错误才能鼓励创新!在创业领域道理也是一样。

第三、对学生不同于教师(家长)发展目标的宽容。当教师(家长)发现学生有与教师和家长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发展目标时,需要努力保持宽容。教师和家长如果对过去的经验,特别是有时成功的经验过分执着和强势,就会把孩子未来的发展限定在自己想象力和经验的范围。但这些停留在过去已经过时的想象力和经验使得孩子注定难以成功,因为未来孩子成功的标志就是他们超越父母的想象和经验。如果乔布斯的父母、比尔·盖茨的父母按自己的经验和想象限制孩子的发展和探索,人类社会注定将失去两位天才。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