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年初正式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学习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战线的重要任务。
一、准确把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2014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务院分别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出了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深刻认识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内涵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导向,强化功能。“以文化人”、礼乐教化是我国的重要文化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必须充分发挥文化润物无声、熏陶教化的功能,为我们的事业提供文化支撑。在这方面,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守土有责,一定要强化导向意识、阵地意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方向不能变,为人民服务的阵地不能丢。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同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但把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且要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二是保障基本,促进公平。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我们工作的根本目标。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还比较大,这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必须以标准化为抓手,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以均等化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以资源配置的均等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因此,我们的工作重心不能放在搞“高大上”的文化设施上,而是放到城乡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等薄弱环节,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在短时间内弥补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留死角和空白,保障好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三是完善体制,统筹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是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尤其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制度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保障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着力构建兼顾公平和效能的制度体系。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是整合用好各类公共文体设施和服务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做好“两个统筹”,一是统筹部门资源,加强对不同部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和资源的统筹,在设施上互联互通,在资源上相互融通,在服务上相互借鉴,实现共建共享,综合利用,融合发展。二是统筹社会资源,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积极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适度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四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距较大,各地的地域风貌、民俗风情、资源禀赋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准确理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把握精神实质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这次随《意见》一同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做出了规定,明确了政府的基本责任。在国家指导标准的基础上,各地要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和政府财政能力,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特色标准。同时,以县为基本单位推进标准的落实。各地在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时,一定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在明确基本服务项目和内容的基础上为基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留有一定空间,充分激发基层的积极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