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真实”的不同层面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从历史“真实”的不同层面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历史学领域成绩显著,思想活跃,研究深入,成果丰硕。但在如何对待历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上,出现不同声音,其中之一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近些年来,诸多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渊源、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历史演变、主要观点、具体表现、实质危害与克服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系统、全面的论述,但还需进一步“有理有据”地深入分析。所谓“有理”就是深化对相关概念在学理上的分析;所谓“有据”就是强化对客观历史的分析,避免仅仅从概念到概念的批评与批判。 

坚持科学的历史观

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史学研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但在具体学术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不能把唯物史观教条化。历史研究中的教条化或教条主义曾给史学研究造成严重危害,这方面的教训应吸取。目前,反对将唯物史观教条化,强调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积极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西方学术的进步观点,已成为学者的共识。

我们对学术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不论是历史的叙述还是解释,都须遵守严格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规则,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与抵制也是如此。学术规则主要体现在:其一,遵从学术界约定俗成的规范。其二,以史学界普遍确证的史实为根据,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其三,回归具体的世界历史或中国历史的客观本体,及其相关具体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以论代史”,避免空洞的“理论”、“概念”争论,而是阐明人物、事件等具体的历史事实及其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片面、静止地看问题,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历史研究是多样性、多方位、全息、立体的,因而认识历史的理论和方法也必然是多样性的统一。这就需要我们善于针对不同的对象,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问题,彻底打破片面性、单一性的认识方法。跨学科研究反映了历史自身的多面性和当代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为深入认识历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借鉴和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成果和技术手段,成为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从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更能深刻地看待和解决问题,也更有利于从学理上抵制与驳斥历史虚无主义。

从历史“真实”的不同层面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者忽视历史的真实性,否定历史事实,这就使其研究历史的“基础”或“根基”不稳,甚至其前提本身就存在问题。

历史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人类经历过的客观过程,即客观历史;一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史料和历史观念、历史思想,对客观历史的记述与阐释。对前者而言,历史的客观过程改变不了、歪曲不了。对后者而言,则具有很大的“变动”性,记述、研究的主体不同,依据的史料不同,历史观与历史思想不同,从而对客观历史的叙述、理解与解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因此要在历史的不同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与抵制。

第一,客观层面。客观历史一去不复返,但它留下星星点点的遗迹、遗物,及其构成历史的点、线、面仍可被人们看到或认识。如被确证的人和实物;被确证的历史事件;被确证的人和人之间、人和事件之间、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