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启示
第一,准确把握西方政治思潮的新变化,抓住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机遇。
从西方政治思潮新变化看,西方学者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但由于自身立场的局限性,以及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西方政治领域并没有真正地跨入一个新时代。
实际上,西方政治思潮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之上,而西方文化有它的软肋。文化决定着人对自身的描述和期许,也决定着人们所持有的形而上学信念。西方“民主”等等作为其文化价值观的招牌字眼似乎具有天经地义的正确性,思想领域不知不觉地悬挂着一道无形禁令:“思维到此为止,禁止深入”。从禁令出发意味着西方学者的思维是不彻底的,不彻底的思维不具有与现实交手的力量,充其量是大批量生产伪善的烟雾弹,以巩固自身的软实力。其实民主本身不是目的,它们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它的合理性,也有它的局限性,把民主固定化,奉为神明就犯了主体形而上学的错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很大程度上依靠知识的增进,而对新知识的掌握往往是一个由少数到多数的过程,如果多数压制了少数的个性,也就扼杀了社会的创造性,不利于知识的增进。
总之,当今西方关于不同制度与民主的新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的思想创新和提升软实力、增强话语权提供了机遇。
第二,提升我国软实力必须转变思维方式。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热点问题,我国对此也多有译介。然而,毋庸讳言,由于思维框架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只挖掘了一些表面材料,大多停留在从道义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直接或间接地得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表面看来,这种思路站在了社会主义立场上,无论政治上还是道义上似乎都是正确的。但实际上,这种思路有些问题,其一,它没有遵循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用旧理论框架剪裁事实的结果。国外学者和政要确实对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批评,揭露了许多不平等的事实,但这只是冰山之一角,如果综合地整理和分析国外学者的文章,我们会发现,他们反思的重点不在于此,大多数学者认为,贫富不均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并不必然会指向社会主义。其二,这种思路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已经固定化的东西,而是正在进行中的事业,它是解放思想、突破陈规的结果,有许多问题显然需要深入探讨,只有用开放的思路才能进一步完善它,而用教条的思路去框定它只能损害它;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忽略了国外学者对资本主义制度反思深层的、有意义的内涵,那么我们便不能够真正地把握他们的思想以提升我们的话语权。话语是靠深刻性而取胜的,浅层次话语说得再多也会被人不屑一顾,只能暴露出自身的狭隘和肤浅。如果我们不能站在理论制高点与国外对话,那么增强我国际话语权、提升我软实力也只是一厢情愿的一纸空谈。
简言之,提升我国软实力绝不能采取简单否定资本主义、肯定社会主义的思路,而必须首先掌握西方学者据以提出问题的思想文化基础,站在理论制高点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