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生与大国复兴

教育民生与大国复兴

我的梦想 CFP供图

将教育民生作为一种国家责任与担当,从理念、政策、行动三个层面积极促使教育从工具论向民生论的转型与回归,恰恰表明了教育民生与大国复兴关涉何其切、何其深。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陈列展览时,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事实上,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上,一直就有一个关于强大国家的梦想。孔子在《礼记·礼运》中就构想过一种大同模式的理想国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从孔子的小康社会、大同世界,到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建设大国、强国的一贯追求。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着光荣而重大的职责和使命。那么教育民生何以关涉大国复兴呢?

教育与国家兴衰的关系一直是关注焦点

今天,大国复兴的形式确切地表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建设路径和治理体系,这样一条发展和建设大国的路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这是实现大国复兴的中国道路的根本所指。自从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教育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密切关系就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谈论和关注的焦点。进入21世纪前十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纳入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范畴,把教育列为“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和民生要素之首,强调“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造就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作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伴随着近现代社会改革、国家建设与道路选择的跌宕起伏,曲折向前,教育作为“工具”趋向“民生”的转变,表明教育、科学、民生和国家建设之间存在一种极其复杂的互动关系。

教育民生概念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研究表明,民生概念具有明显的中国本土特色,源远流长,底蕴浑厚,它反映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生存需要,具体体现在普通民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经过数千年朝代更迭,已经积累了如养民、裕民、富民、惠民、恤民、教民等丰富的民生思想资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生活智慧。可以说,经过诸多政治家、思想家的殚精竭虑,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迥异于西方哲学的民生哲学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对待和处理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般问题以及制定和修订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还处于农业文明阶段,人们生产生活节奏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传统民生问题和民生理想既需要解决民众基本的衣食住行,还需要通过教育使民众具有善良品性和理想道德,这时候的民生概念是一个初级的、多维指向的复合目标,即民生不仅仅是单向度的物质民生,“教育民生”本是民生应有之义。管子直接断言民众“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孔子看来,民生问题必定呈现三个层次:庶、富、教。其中,教育是民生的最高层次,也必须是最后才能达到的层次。《论语》中说道:“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孟子、荀子等人亦有相似表述。比如,孟子认为,“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荀子主张,“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当然,孔孟所说的“教”并非今天人们所指狭义的教育,而是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丰富民生内涵的广义的教育。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