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旧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如何抵制外侮、救国图存成为广大仁人志士最重要的民生追求。正是在这个民族危亡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主义真正形成了系统的民生理论体系。将民生上升到哲学范畴,将民生作为政治、经济和历史活动的中心,并运用到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中。他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明确提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孙中山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都归结到民生问题,并以此作为社会历史的中心,其中,教育是要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这种把教育民生看作实现社会充分发展的根本手段,通过发展教育保民生、促民生的社会发展思路,是中国民生思想的一个飞跃。
到了21世纪初,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享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政治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累累硕果,但如何解决人民在富庶之后诸多“教”的问题,重新摆在执政党面前。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两千多年传统民生哲学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将发展教育民生作为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教育民生思想在内涵、路径、价值目标等方面的跨越。
关于教育民生思想的明确表述始于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这可以说是中国执政党对大国复兴与教育民生关系最简洁、最清晰的表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强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党的十八大报告“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部分,教育被列于首位。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视频贺词中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应当说,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正在由解决全体国民实现“人的基本生存”初级阶段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级阶段进行历史性飞跃。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民生的目标开始,中国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民生思想体系。
强调教育民生是实现大国复兴之根本
从本质上讲,大国复兴的关键是教育的复兴。教育不仅是维系国家存在的需要,还是社会发展、社会改造的需要。正如美国思想家加尔布雷思所指出的,“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些都是在反复提醒人们,大国复兴必依赖于教育复兴,大国复兴必先复兴教育。
教育、国家与民生需求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发生学上看,国家的形成因民生需求而形成,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民生的需要。为了满足民众优良生活的需要以及由此获致的诸多幸福需求,国家就要制定合适的教育方针,促进惯习的训练,才德的养成,甚至理性的启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民生是国家的基石,那么教育就是国家与民生需要之间的黏合剂。生活的需要促成了国家的诞生,国家的需要有赖于教育为民众提供优良的生活,而教育则需要国家立法保障,这样,在国家、民生、教育三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彼此需要、相互依赖的稳固的三角关系。大国复兴是国家和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全体人民的梦。中国梦、中国道路最终都要落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纵观中国历史上现实的大国和梦想中的大国,民生一直处于核心。大国内涵和本质上的体现以及复兴大国的路径,都体现了民生的核心地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