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详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奇妙人生

摘要:追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中国第一位职业教师可以说是孔子,他开创了私人教学的先河。在孔子之后,出现了荀子、墨子等思想家、教育家。在西汉时期,出现了一位在教育方面有独特见解,并对儒学思想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教育家,他就是董仲舒。此文为广大网友详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政治理论及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追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中国第一位职业教师是孔子。孔子开创了私人教学的先河,而在之后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荀子,出现了墨子,出现了其他的一些思想家。那么,在西汉时期,同样也出现了一位在教育方面有独特见解并且在儒学方面很有发展的教育家。今天,我就想跟大家一起聊一聊这位教育家,他就是西汉的董仲舒。

我们也常常称董仲舒是儒学大师,因为他后来推崇独尊儒术的思想,所以我们又把他称为儒学教育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董仲舒是西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一位教育家,而董仲舒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最后推崇了独尊儒术的思想。所以我们说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群儒之冠。

群儒之冠

董仲舒约生于公元前 179 年,今河北省景县的一个大地主的家庭。在他出生后的十几年,汉王朝废除了秦朝私藏诗书灭门的法令。一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埋头钻研先秦的诸子学说,形成一时的风尚。董仲舒家有大量藏书,因此他从小就潜心钻研儒家学说。他学习十分刻苦专心,而且一直保持这种精神。

当时他书房的外面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园子,他三年在屋里读书,竟然没有进过一回园子。对于经常骑的马,他也分不清雌雄。他对经书的钻研已到了一种如痴如醉的地步。

在学习期间,他阅读了大批经传著作,而且对《公羊春秋》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博览了先秦诸子的著作之后,便潜心钻研儒家学说,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他已成为对《春秋》深有研究的学者。

他还十分重视对阴阳学说和神仙方术的研究。他和当时谈神论鬼、宣扬炼丹益寿的著名方士李少君很有交情。在这时,他的唯心主义神学体系开始逐渐形成。

由于董仲舒的刻苦钻研,到他三十岁左右时,也就是到公元前149 年左右,他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学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步入仕途,而是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当时的人们把他称为 “汉代的孔子” ,而且当时的读书人也把他当作尊敬的师长看待。于是他招收了大批学生,宣扬儒家经典,开始传播他的思想。在教育子弟时他说,学者应该能说出仁义的道理,而且知道仁义的分门别类。在他的说教和影响下,很多人成为儒家思想的信奉者,而且把仁义纲常的思想贯穿于自身的行动之中。

董仲舒讲学的派头十足,他的讲堂里挂了一幅帷幔,他在里面讲课,学生则在外面听,大部分学生都是 “只闻其声,未见其人” ,有的时候,他还让自己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向其他学生讲课。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许多年,却很少听他直接讲课,甚至根本没有跟他见过面。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来听他讲学,他的学说思想也因此广为传播。

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他的学说,他的声誉日益扩大,甚至影响到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汉景帝在位时,他做了博士,这虽不是一个政治性的职位,但却使他步入统治阶级的最顶层,这为他以后用自己的学说来影响皇帝打下了基础。自此以后,他不再只是招收门生的老师,还是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思想基础的学者了。

但是,汉景帝时社会安定,沿用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当时的景帝仍然崇尚 “无为而治” 的黄老思想,不愿意做太多的改变。因此,董仲舒的儒家学说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虽然做了博士,但仍无事可做,所以他并没有放弃教书,仍是投入大部分精力继续从事研究和讲学。

到他近四十岁的时候,他的思想体系已经形成。从此,他开始完善和推行自己的思想。他援引阴阳家之言来解说《春秋》,为天人感应论开拓了新土,使《春秋》成为天人感应的神学经典。同时,他还形成了系统的世界观和自然观,他把天称为 “道之大原” ,即有神圣性的上帝般的事物,而自然万物都是作为“天”有目的安排而存在的。他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该向“天”学习,顺从上天的安排,“天”的高兴和愤怒都会通过人世间的某件事表现出来。他还形成了一套五行论,认为五行是天意的安排,而且还给五行进行了时空配置,即所谓“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他还认为五行相生相克,并且研究了五行相生的道德意义。

这时的董仲舒,不仅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而且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最好办法是使富人能够显示自己的尊贵而又不骄奢,穷人能养活自己又不为之担心。做什么事都按这一个标准,便能做到上下相安无事。他还认为,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关键是巩固汉王朝的大一统的局面。而为了保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首先必须是思想上的统一。这便成了他以后的 “罢黜百家” 的思想的出发点。同时,他认为大一统还需要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因此他极力推崇中央集权的政治代表人物—皇帝。这也是他以后政治主张的中心。

就在他的思想进一步成熟之时,西汉王朝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公元前 154 年,汉景帝削平了 “七国之乱”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公元前 140 年,汉武帝刘彻继位,这时西汉王朝对内削平了诸侯藩王,国家实力也达到了高峰。对外,有必要而且也能够对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侵扰予以还击。封建统治者正处于上升时期,他们希望 “有为” ,需要有比 “无为而治” 的黄老思想更适合的旗帜。而儒术一贯主张一统、 仁义、 五伦,显然是最佳的选择,董仲舒作为当时的 “群儒之首” ,又具有相当的政治地位和与皇帝接触的机会,自然首倡统治者与儒术结合。同时,历史的发展的趋势已提出了要求,定将把董仲舒推到历史的前沿,使他踏上了他一生中的顶峰。

君王的 “智囊”

在董仲舒 39 岁那年,汉武帝登基。汉武帝刘彻,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既有雄才大略,又比较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汉武帝想外御匈奴,内削诸侯,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因此迫切需要适合的理论和思想基础。于是,他刚一即位,就下令群臣选出 “贤良有才干的饱学之士” ,把他们召集起来,由他亲自考试,他以皇帝的名义提出问题,让那些 “贤良” 们回答。

满腹经纶的董仲舒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得到汉武帝的欣赏。在有他参加的那次考试中,汉武帝册问说,他所经常考虑的是那些具有纲领性的,他所要知道的是那些贯穿一切事物的广泛的体系。这是一个总问题,另外他还提出了三个分问题,即他迫切想要“贤良” 们为他的皇权统治找到根据,并且从理论上回答自然的一些规律。

皇帝所问的恰好是董仲舒曾经深入研究过的问题,他在回答汉武帝提问的奏章更是把自然的发展变化和上天的意志合为一体,把皇权统治和天的意志结合起来,他在奏章的一开头就说上天总是将自己的意志体现于人世间。

随后,他又把儒家的一套重复了一遍,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在回答汉武帝的三个分问题时,又提出自己对刑罚的看法。他在奏章中援引《尚书》、周公和孔子的话说明天意支持德政的观点,并说之所以灾异起而德政废,是因为刑罚的问题,他说: “刑罚不适度,就会产生怨气;邪气聚积在下层人当中,怨恨则积蓄在上层之间,这样就会导致上下不和,不和就会产生变乱,这就是灾异发生的原因。 ” 董仲舒并没有写到这里就停止了,而是又大肆宣扬了一番儒家思想,然后又用阴阳之说来解释德和刑的关系,他提出: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循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主不可以任以成岁也。 ”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