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化

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化

绿色化是当今全球技术进步、产业革命的主攻方向和大趋势,也是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的事业,绿色发展就是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

2012年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完善的任务,做了全面部署,制定了路线图,改革任务还确定了时间表。

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势不可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去的城镇化不够绿色、不够生态、不够文明。2013年中共中央专门召开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原则,明确要推进生态文明的城镇化。

把绿色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对当今中国意义重大。我们都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而城市将永存,推进城镇化是在书写历史,盲目城镇化会留下历史败笔,遭到后代唾骂。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或城镇化的绿色化,必须是一种系统性的,从宏观布局到主体形态、从城市规模到城市开发、从功能分区到城市建设都要绿色化。具体说来,至少包括城镇化六个方面的绿色化。

一是宏观布局要绿色化。就是城市化在哪类区域推进的问题。要在适合人居的地方布局城镇化,不适合人居的地方则不能搞城镇化,把适合树、草、水和其他动植物的空间留给自然。这样就会从总量上增加生态空间,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减少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减少沙尘暴、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等。

在不宜人居的地区降低城镇化强度,也就会减少开山修路、切坡建房、排放废水、堆载废渣等行为,从而减少由此不断地引发的地质灾害危险,避免年复一年地防灾减灾、灾后重建,避免道路、桥梁修了垮、垮了修,减少水泥钢材砂石的使用量,减少由此带来的大量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

中国的国土很广袤,但适宜城镇化的空间并不宽敞。所以,城镇化必须实行集中·均衡的模式。集中,就是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如长三角内,集中开发,产业集中集聚、人口高密度居住、城市密集布局,以较少的国土空间承载高强度的经济活动和高密度的人口。均衡,就是在全国范围的大尺度内,形成若干个人口经济密集的城镇化地区。中国有13亿人口,仅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个经济人口密集区是不够的,要在中西部条件适宜的地区引导形成新的经济人口密集区,如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

二是主体形态要绿色化。就是人口主要分布在哪种类型的城市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走了一段偏路。开始是大力发展小城镇,试图走出一条完全中国化的城镇化道路,希望农民只在小城镇就业和居住,不能进入大城市。但是,农民多数还是跑到大城市,即使在小城镇,也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就业岗位充足的小城镇。

后来我们认识到这一模式的弊端,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颁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重申了这一方针。

城市群的好处是,由于是多中心的,可以防止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一个超大城市带来的“城市病”。现在推进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本质上就是要解决北京功能集中过多的问题。

由于城市群又是在一定地域空间相对集中的,可以降低成本,避免过度分散型城镇化带来的浪费。也就是说,城市群可以实现一种生产、生活、生态、交通空间疏密得当的空间结构,人口集聚、生产集中,生产与消费等尽可能在尺度不是很大的同一空间进行,这样就从源头上减少了运输量,也就减少了污染物和碳排放。我们现在的城镇化太分散,到处都是工业园区,到处都是房地产项目,到处都要承接产业转移,到处都要建设电网、高速公路,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