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化(2)

促进城镇化的绿色化(2)

三是城市规模要绿色化。就是城市规模要不要管控,根据什么管控的问题。城市不应该是一个完全自由成长、完全市场化放任自流的领域。要根据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引导城市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使之不超出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规模要同当地的自然生态空间比较均衡,当地的大气以及其他自然生态空间能有效吸附达标排放的污染物,当地的“水盆”能净化掉经过处理的污水。城市的水资源主要依靠当地降雨和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盆”供给,从源头减少大跨度调水的压力。城市规模控制在水土资源承载力范围内,就不会超采地下水,从而减轻地面沉降的程度,不用去治理地面沉降,也就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

四是城市开发要绿色化。这就要控制城市开发边界,控制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的开发强度。

城镇化地区和城市建成区内都要保留一定比例的自然生态空间和农田,给水留下空间,给补充地下水留下水源空间,给吸附PM2.5留下足够的植被,这样城市才不会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城市应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不应仅是一个高密度的人口居住地,动植物也应该成为城市中没有户口的“居民”。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城市开发要充分利用自然独特的山水环境,依托原有山脉、河流、坡地,使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使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要约束那些改造自然的行为,不填埋原有的河流、湿地、湖泊,不截水建坝,不劈山切坡,不用水泥裹死原有河流,恢复河流生命系统,使水道变成有生命力的河流。尽可能减少修建工程性雨水排放系统,建成主要利用自然排水,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现在的问题是特大城市的开发强度过高,特别是工业用地太多。很多城市商服用地和工业用地存量比是3:7,但新的建设用地供给的实际比例却是8:2,土地指标的供应结构脱离实际。要坚决控制特大城市继续“摊大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扩大森林、湿地、湖泊等绿色生态空间。

五是城市分区要绿色化。就是城市内部多种功能如何摆布的问题。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而不是单一功能区的思想进行分布设计,不再把城市切割成功能过于单一的CBD、居住区、购物区、科技园、大学城、休闲区、文化区等。除高污染的工业区外,一个城市的各个分区,可以只区分主体功能,实行混合用地,让人口的工作地与居住地尽可能近,让生态空间与居住空间尽可能近,出行尽可能短,这就会减少交通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同时,城市规划和功能区的设计,要体现包容性、有记忆,这也是绿色化。要包容农业,包容农田,包容村庄和民居,保留或修复村庄,而不是消失村庄,保留或修复原有民居,而不是大拆大建,让农田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让民居留下民俗的记忆、栖居的记忆、乡愁的记忆。城市的部分街区,要体现包容性,不单纯作为汽车通行的地盘,也应包容居民逛街、购物、嬉戏、吃饭、喝茶的空间,形成综合性功能的街道。要逐步改变封闭的“住宅小区”模式,建设没有围墙的城市,使居民有更多的公共空间、生活空间。

六是城市建设要绿色化。城市供水、交通、能源、防洪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系统,要按照绿色、低碳、循环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减少水泥化的工程性措施。要尽可能地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运用分布式电力系统,尽可能让每一栋有条件的建筑物都能成为一个发电中心。要在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能再利用的垃圾应得到再利用,不能利用的垃圾成为发电的燃料,逐步实现基本上不填埋垃圾,不向自然排放有害废弃物,形成真正的环保城市。交通主要使用大运量、高速度、绿色低碳的轨道交通为主的运输体系,节能型的轨道交通应成为大城市群和大城市的主要客运方式,降低私人轿车的使用频率。城市建筑的质量高、寿命长,居住面积适度,充分利用太阳、自然风,使用保暖御寒低碳的建材,减少空调使用率。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