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为妻揽储,只因权力太任性(2)

官员为妻揽储,只因权力太任性(2)

存款大王背后隐藏多少权力交换?

温州方面已经开始就网帖内容进行调查。我们如果寄予这种调查太多美好期待,也太天真了。可以想见的是,这种调查结果即使再真实,也只能是水过地皮湿的调查。其调查的内容只会是:存款真是国企存入的吗?为何存入一家银行?存入这家银行的利息是否是市场利息,有没有给国家造成利息损失?

假如说,这些钱都是国企的,但是其存款的利息是正常的,也没有造假和流失,处罚的结果会是什么?肯定会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存款大王背后的权力交换现象。表面上看,只是揽储的行为,并没有直接把钱装进腰包里,而实际上这更是一种看不见的腐败。真正的举报者,也不是为了反腐,应该是其他没有吃上肥肉的银行。

这里面有着复杂的权力交换。

这是官员与企业之间的权力交换。对于这位主管国资委财务的经济师来说,他手中拥有国资的协调与划拨权力。这些国企自然希望最大范围,获取物资和拨款。让这位经济师满意了,国企没有任何损失,在哪里存钱不是存钱?可是在经济师妻子所在的银行存钱,就能得到权力的照顾,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何乐而不为?而这种权力交换的隐形腐败,还是众多的。官员审批工程,开发商可以把工程的一部分承包给审批官员的亲属;官员照顾企业,企业就聘请官员的亲属当副总经理。表面上看,没有直接受贿,可是这种隐藏起来的腐败更可怕。

这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权力交换。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放贷和揽储。无疑,银行也动用了公权换取利益。你愿意把资金放在我们银行,我们银行就愿意支持你们的贷款行为。而实际上利益最大的获取者不是银行,而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央行系统都有放贷和揽储的任务。完成任务、超额完成任务都是有奖励的。当银行的放贷和揽储搅和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搅和还牵涉个人利益的时候,对于一些小微企业来说发出“银行的钱去哪儿了”也就不足为奇了。问题是,银行多是国有银行,还承担着社会公益的任务。银行的义务哪去了?岂能徒留利益?

存款大王的调查不能只看存折的真假,更要看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看不见的腐败。比如说,经济师在揽储的过程中,究竟违法给了这些国企多少好处?经济师的妻子违法给这些企业放了多少贷款?揽储成功之后,这位经济师的妻子获取了多少奖励?这些奖励虽然合法,是不是也该反思这种权力任性的奖励制度?

莫让“为妻揽储”成为“贪腐助推器”

有人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句话突出了女性的重要作用。而每个贪腐官员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鼓励”他犯错误的女人。还记得媒体曾报道过的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落星堡村支书李拉成妻子被指“名下竟有500多亩耕地,开着豪车每年领取4万余元的国家粮食直补款”,这样的妻子成为了丈夫以权谋私的助推器。

如今,这位国资委某总经济师以权谋私私自为妻子供职银行承揽国企存款,损公肥私,让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损。盘点落马“大老虎”的劣迹,其中不乏有那些“大老虎”的夫人们和丈夫组成“夫妻档”,上演着“贪腐二人转”。

应该说,用“公权换现”这种方式来“为其揽储”绝不是家庭和睦的表现。这位温州市国资委总经济师利用自己分管国企财务管理职务,打着国企账号清理的旗号,把与自己无关的账号清理掉,把所有市属国企的账号开在妻子名下的某银行黎明支行。这样的贪腐行为,看似无懈可击,实则将问题暴露无遗。

手握“现管权”的总经济师错在把手中的权力当成“一己之物”,看成是可以为自己妻子完成任务谋取利益的工具,而忘了权力是公物的,是属于人民的。他妻子供职于某银行黎明支行,从该支行(黎明业务部)成立于半年后存款即达到38亿,当年日均存款23亿,而且所有账户及存款均为国企。日均存款23亿这样大的数目背后的猫腻恐怕不是一言两语能解释的清的。面对这位“为妻揽储”的官员,及其代表的一系列“滥用权力者”,我们必须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拆掉“贪腐助推器”,让权力的使用回归法制轨道。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