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根源不在政治体制,而在权力滥用(2)

腐败根源不在政治体制,而在权力滥用(2)

三、腐败根源在于权力滥用,不在于政治体制

认识腐败是为了治理腐败。要想治理好腐败必须首先准确把握腐败发生的根源,否则只能缘木求鱼、劳而无功。当前,受国际敌对势力影响,社会上有种错误认识把中国腐败多发高发归结到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问题。研究和实践都表明,腐败根源在于权力滥用,与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无关。马克思指出,腐败是随着国家与私有制的出现而出现的。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有句名言:“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会走向腐败”。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认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新中国成立之初,同样在党的领导下,实行人民当家作主,让权力为人民服务,一改国民党政府腐败盛行风气。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一党执政,大力推行廉洁政治,取得了成功,为世界各国治理腐败提供了经验。反之,印度作为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影响最深的民主国家之一,一直未能有效遏制腐败。在印度索贿行贿是公开的话题,腐败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俄罗斯腐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俄罗斯媒体披露,目前俄罗斯腐败官员平均每次收受贿赂金额较三年前激增近3倍,民众已经把腐败当做“平常事”。

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认清腐败根源,切实管好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才是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

四、遏制腐败需要持之以恒,不可能一蹴而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硬仗,必须打赢打好。但也有个别人认为腐败“有益”。他们忽略了特定的前提和背景,引用亨廷顿现代化发展理论,认为腐败是“打通现代化道路的润滑剂”。事实证明,腐败不仅不是什么“润滑剂”,而且是走向自我毁灭的“销蚀剂”。经济发展再快、文化再先进,如果腐败蔓延,再强的国家肌体都会被腐蚀并最终会轰然倒塌。明末腐败严重,400万军队面对12万清军这把“尖刀”,只能成为一堆被剁的“腐肉”。大量实践表明,要想遏制腐败必须坚持不懈、坚定不移。

19世纪英国以文官制度取代恩赐体制,大力推行渐进的议会改革、传统的审计制度、新兴的反腐立法、广泛的社会改造等四项改革举措,经过近一个世纪成功走出了腐败高发期。1961年朴正熙开启了韩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反贪治贪以及经济现代化进程,相继开展了“庶政刷新运动”、“社会净化运动”、“新秩序、新生活”反腐运动,以及后来的制度反腐道路,最终在世纪之交取得了较好成效,为许多国家所借鉴。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观念多元、利益冲突,而法制还不够健全,腐败多发高发态势不可能快速改变,反腐败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打持久战,也要打好歼灭战”,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抓,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让惩治更加有力,让预防更加有效,通过一个个阶段性成果,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把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逐步把腐败问题减少到最低程度。

(作者:中共淮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