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4)

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4)

改革开放之后,通过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市场化改革在国家与社会的整体性结构变迁中逐渐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市场制度成为重构和发育中国现代国家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加多元的价值观念,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现代政治价值开始深入地影响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的进程,倒逼国家—社会—市场关系的战略调整。这种国家与社会关系全方位的结构性变化,对国家治理能力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个体与许多社会组织的自主意识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氛围的熏陶下逐渐增强。并积极尝试参与到社会问题的治理中来;各种社会自治组织、行业协会和兴趣组织等现代治理主体在许多社会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培养了社会多元治理力量,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7]。而构建网络治理结构,实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结构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战略选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不断调整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平衡两只手的作用,建设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当然,目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依然远远滞后于经济现代化的步伐,虽然相对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已然建成。但相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并未完全建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在全新的国家治理历史场景中,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对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以妥善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出了要求,当下的中国社会亟须稳妥推进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以协调与整合多样化的社会利益诉求。不断完善法治建设,让国家治理行为有法可依,政府权力得到制度化的保障和规范;加强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不断健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为多元治理主体的行为建立基本规范和协调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政党制度与国家制度之间的耦合性,执政党自觉维护国家的法制权威,不断提升依法执政的水平。同时,推进党政关系的规范化与法治化,建立和完善执政党和政府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制度和规范体系,全面提升党领导和执政的制度化水平。稳步推进国家治理的制度化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已覆盖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国家制度体系。制度的动态调整,巩固了意识形态创新和组织建设的成果,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水平和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政治体制的弹性和活力不断增强,执政党和政府应对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不断提升,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略。

从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发展水平的互动关系来看,二者密切相关。当国家存在较多法律和制度空白,管理、协调和监督制度建设不完善时,国家发展就较为落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对集中而统一,国家治理活动只能遵循传统治理原则有限地开展,无法调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的制度化治理,难以将个别先进的治理经验通过制度化过程实现合法化和大范围的推广。在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相对缺失的环境中,国家治理能力缺乏必要的方向性指引,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相对陈旧而落后,传统治理的行动准则和规范盛行,现代治理体系难以成长,治理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当现代国家制度体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时候,制度建设成为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管与协调能力大幅度增强,在制度框架下将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行为不断规范化,并为各式各样的治理创新提供制度激励和法律保障。治理能力在制度化的环境中不断得以提升。现代国家制度能够明晰治理目标,增强治理手段的灵活性和调适性,现代国家制度建设既是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前提,也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