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光:应从国家安全观角度审视气候安全问题

郑国光:应从国家安全观角度审视气候安全问题

(原题:郑国光:高度重视气候安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编者按:当前,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事关国家安全。高度重视气候安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这方面,我们面临怎样的挑战,又有着怎样的应对战略和策略。对此,我们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

记者:郑局长您好。采访之前向您请教一个术语,从专业角度说,气候变化都指什么?

郑国光:我们一般所说的天气,指的是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刮风、下雨、雷电。而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及以上)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风等)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况,通常由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值以及与平均值的离差值(距平)表征,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

从气候特征上讲,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降水南多北少,旱涝分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差异大,全国年平均降水量632毫米,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1.3倍;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气候、高山高原气候等;气象灾害种类多,影响大。

而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气候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显。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包括自然变率、太阳活动、火山活动、陆地及海洋等;人为原因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气溶胶、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等。

记者:我们都知道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这一趋势,对我们国家的气候变化有怎样的影响?

郑国光: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其幅度明显高于全球。例如,近60年来,全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1.38℃,平均每10年升高0.23℃,几乎为全球的两倍。其中,北方增温高于南方,冬季高于夏季,夜间高于白天。本世纪前10年是近百年来最暖的10年。

记者:最近看到您提到气候安全问题,请谈一谈这个问题。

郑国光:气候安全指的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受气候系统变化威胁的状态。作为一种全新的非传统安全,它与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是国家安全体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和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

全球气候变暖已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经济安全等诸多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均构成了严重威胁,对我国国家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对国际非传统安全也带来了挑战。去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峰会,12月的利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以及将于今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都充分表明了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发展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和平安全。

因此,我们应从国家安全观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气候安全问题,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