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光:应从国家安全观角度审视气候安全问题(2)

郑国光:应从国家安全观角度审视气候安全问题(2)

记者:这些年我们国家的极端天气灾害频发,是不是受这一趋势影响造成的?

郑国光: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正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出现了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状况。比如,2003年,淮河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2004年,“云娜”台风造成重大灾害;2005年,西江发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2006年,川渝遭受百年一遇干旱,南方地区遭受“碧利斯”“格美”“桑美”台风灾害;2007年,淮河再次发生流域性大洪水;2008年,南方发生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北方冬麦区发生大旱;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2012年7月21日,华北遭受特大暴雨,给京津冀造成重大影响;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遭遇特大冰雹袭击;2013年7月至8月上旬,南方遭受严重高温热浪袭击;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重创海南。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南水北调工程,实际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重大工程面临的风险加大。气候变化影响重大工程(如,青藏铁路、电网、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能源工程、生态工程等)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影响重大工程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影响重大工程的技术标准和工程措施等。

记者:现在的雾霾天气,除了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燃煤供暖等因素外,与气候变暖有没有关系?

郑国光:关系很大。我们有个专业术语来衡量,叫作大气环境容量(表示大气对污染物的清除能力)。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大气环境容量明显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大气环境容量明显下降,本世纪以来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同时,由于风速减小使得静风日数增加,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成为霾天气多发的帮凶。

记者:这样一些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我们生存环境的方方面面,势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郑国光:是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由科学问题转化为环境、科技、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综合性重大战略问题,归根结底是国家的排放权、发展权和国际话语权、主导权问题。在我国,气候变化已成为国家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事关国家安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低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排世界前列,处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口浪尖上。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