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方向:由制造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变

转型方向:由制造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变

当前中国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的旧常态已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服务业化,推动由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以内需为主、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的以服务业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由制造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变。

由制造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变的主要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与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所应达到的水平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同等收入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等问题仍很突出,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成了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当前制约服务业发展、制约中国由制造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认识不足,观念落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算作是物质生产部门,服务业的许多领域不创造价值被当作非生产活动,这个理论一直影响到现在。至今服务业在不少地方、不少部门还没有真正被当作一个重要产业来看待,认识上依然存在重产品轻服务,把服务业的不少领域当作公益性、福利性或纯意识形态的思想比较严重。这直接导致服务业许多行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缺乏自我发展机制。

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体制改革有待提速。服务业除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外,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产业,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不分,行业垄断,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的现象严重。如金融、保险、电讯、航空铁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传媒等,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状态,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对非国有资本和外资的限制尤其严格。

产业化程度低。经过多年的改革,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有所减少。但这些现象并没有彻底铲除,甚至依然相当严重,大量服务性劳动还没有从家庭和企业中分离出来,尤其是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仍由企业自身承担,使全社会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投入机制不够完善,产业基础薄弱。当前服务业不少领域如教育、卫生、文化、金融等还严重地存在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和所有制壁垒,人为地抬高了门槛,限制了一些社会资本的进入。

税制不合理。对服务业征营业税,对制造业征增值税,但制造业增值税不能在服务业抵扣,造成重复征税,导致服务业税收负担高于制造业。根据测算,第三产业实行的营业税比第二产业的增值税税负一般重1/3。服务业税收负担高于制造业,严重限制了分工和服务外包。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