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海外迷思渐多理性

摘要:“量化宽松”的类比夸大了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幅度,尤其降准,部分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下降的影响。美欧日等国实施量化宽松,是利率降无可降也无法刺激经济复苏而被迫采取的非常规手段,而中国显然仍有充足的货币政策常规调整空间。

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

这样的奇迹让置身其中的中国人难免感觉世界变化太快;而对于许多海外的经济学家来说,却是另一种感慨: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克服了许多看似难以逾越的挑战,时不时让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众专家和学者感到惊叹,也感到困惑。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也有此困惑。这位曾时不时对中国经济发出危言预警的美国经济学教授今年初在香港演讲时说,中国成为经济学研究一个如此重要的焦点,而又是一个有难度的研究领域,这让他感到有点儿“恨意”。

中国经济“崩溃论”多年来虽然每每落空,却也往往在经济调整转型的节点出现。只是渐渐地,随着海外学者对中国经济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即便是中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而仍坚持推进改革的当下,简单的“崩溃论”也日渐式微。

M@QF[MSPK@XKP8DMY(0BM%X

(图片说明:4月15日,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银行货币基金组织(IMF)总部,IFM亚太部门地区主管史蒂文·巴尼特在世界银行和IMF春季年会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巴尼特说,中国经济的成功对世界经济有着重大意义,IMF有理由相信中国有能力成功推进改革。)

从改革进程的风险,到增长数据的变化,再到降息降准……中国经济决策者在风险管控、政策沟通和预期管理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虽然经济增速放缓,通过改革推进转型升级也伴随着挑战,但外部观察者越来越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_BZ$[CUJ~$6YU$SXL$[10IJ

(图片说明:3月21日,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经济峰会上发言。在当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经济峰会上,中外专家围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短期内会不会继续下滑,中高速增长的均衡点何在等话题畅谈了各自的思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