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说,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
我最近正在组织为市委市政府起草一个文件,什么文件呢?关于智库建设的文件,我们要做一个制度上的设计安排,这既能够提高我们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也能够避免一个班子、甚至个人(特别是说了算的个人)在一些决策上的风险。具体来说,智库作为第三方,在决策前要安排智库进行论证;在决策中、在实施中由智库进行跟踪;在项目完成后,由智库进行评估。智库的概念就是第三方的独立单位,它不是某一个部门的研究室,而是用第三方的形式参与政府决策。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北京市要拿一个实施意见,我们现在正在做这样的工作,让智库作为第三方参与到决策程序里。这样,可以有效地对决策进行跟踪监督,通过科学论证、跟踪监督,可以有效地保证科学决策,降低决策的盲目性、主观性,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管控舆论风险。
我们要关注、重视舆论风险。像前一段时间出现的有些地方的拆迁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的地方对报刊亭的整顿也引起了舆论上的大哗,像这些事情如果不提前进行舆论的把控,可能会造成很被动的局面。所以,我们现在主动地提前预测、评估政府出台的每一项决策的舆论风险,提前化解。大家可能看到,北京的地铁公交调价,为什么比较平稳?就是事先在舆论引导上做了很多工作,通过市属的媒体和新媒体的配合,使这项决策提前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和认同。
2013年,中央专门印发了《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4年,又印发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4个方面26项具体任务。中央要求要确保绝大部分举措在2017年前基本完成,确保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个要求是非常明确的。比如说,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调整资源和利益分配关系,减少政府和领导干部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减少烦琐的程序和手续;要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任用提拔监督的各种制度,防止干部考察中的失真失查现象;要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力度,制定严格的规范,加大查处的力度,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制度不是稻草人,必须管用,而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使制度成为硬约束,不能成为猴皮筋。这是第二个方面。
(三)切实推进法治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当年美国记者斯诺问毛泽东,说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回答说:“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地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所以可以说,我们党现在掌权执政,本质上是受人民的委托,人民把自己的权力让渡给我们,让我们去替他们办事。但是现在有些干部产生了错觉,认为权力不是来自于人民,而是上级的赐予。于是,在权力的认识和使用上便产生了问题。一些落马的贪官,最后在检讨的时候还认为:自己的权力是苦心积虑得来的、千辛万苦挣来的、劳民伤财换来的、自己花钱买来的。所以一旦权力到手,就要捞回成本,还要赚上一笔,多捞多得、少捞少得,不捞不得,要抓紧时间捞,把自己进贡那点钱给赚回来。
权力会使人腐败,权力首先会使人性扭曲,所以每个干部都有一个正确认识自己权力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我们的执政基础,也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干部能不能善始善终,关系到每个干部的家庭能不能平安幸福。无论是十八大之前,还是十八大之后,有些领导干部,最后家破人亡,把老婆孩子都搭进去了。有的领导干部入狱之后,要求自己的爱人来探望,结果自己的爱人拒绝探望,说不看他,说他把坏事都推我们身上,不看他了,出现了夫妻反目。
权力可以使用,但是对权力不可以崇拜。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明确地包含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内。我们党要坚持依法执政,这是个重要的思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